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早期中国文明研究中,曾长期存在“中原中心论”,研究者把关注的重心完全放在中原地区,认为似乎只有中原才有文明。但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更像是“满天星斗”“群星璀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四大板块之间密切的互动,构成早期中国文明的基本文化生态框架。

    东南板块是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中国拥有华北的旱作农业与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两个起源区,事实上,在华南地区还发展了园圃农业。东北地区依赖水生资源,发展出来一种定居的狩猎采集经济,又称为“渔猎新石器文化”。尽管东南板块的各个区域农业开始早晚并不相同,农业形态也各有差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这是东南板块各个区域显著的共性。

    西北板块以草原、荒漠、高原等地形为主,这里的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动物群流动性大。有了马牛羊等物种后,人类稳定利用草原地带成为可能,随后在这一地区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游牧政权。由于游牧经济并不是自给自足的,一方面需要与农耕群体进行贸易交换,另一方面游牧群体利用骑射的优势常常劫掠,交换与战争构成了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互动的主要方式。

    西北板块与东南板块的互动并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从东北到西南的生态交错带板块实现的,这个地区堪称中国文明演进的“枢纽”。生态交错带同时具有两个生态区的资源,相比于单个生态区的资源种类更丰富,但是由于它处在两个生态区的交界地带,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这个交界地带的位置频繁迁移,因此,其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生活在这个地带的早期人群,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其文化适应方式。这一调整不仅包括生计方式的改变,还包括人群的频繁流动。这一特征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人们在狩猎采集与农业之间徘徊。

    相比其他三个板块,海洋板块更少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早期这个区域是以渔猎为生的复杂狩猎采集者的社会。随着冰期的结束,这些复杂的狩猎采集者向内陆地区迁徙。一方面这会带来人口密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他们会把社会复杂性带到内陆地区,使社会竞争加剧,农业起源因此加速。农业是文明的基石,更进一步说,海洋板块也参与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

    长期以来,中国文明都被视作农耕文明,与海洋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成熟后,农耕文化开始扩散。北方地区庙底沟文化的扩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范围。南方地区发生了规模更加宏大的文化扩散,稻作农业与家畜饲养经济先传播到台湾,然后经由菲律宾扩散到大洋洲地区,向西至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这就是著名的南岛语族扩散事件。海洋对早期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海洋板块也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努力,我们日益认清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并不限于若干个文明起源中心,而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明将历久弥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摘编自陈胜前《从四大板块看史前中国文明的演进与互动》,《光明日报》2021年9月8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南板块由四种区域农业形态组成,其虽开始时间各异,但普遍具有较高的定居性。 B . 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西北板块在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非自给自足型的游牧经济。 C . 生态交错带比东南板块的资源种类更丰富,因资源供给不稳定而位置频繁迁移变动。 D . 海洋板块早期的经济社会以渔猎为生,后来狩猎采集者的内迁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针对长期存在的“中原中心论”,采用“总——分”的结构,提出早期中国文明的“板块互动论”。 B .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阐述四大板块的区域文明特点及互动演进,结构清晰。 C . 文章谈及辽西地区的考古材料,意在论述生态交错带资源丰富,堪称板块间文明互动的“枢纽”。 D . 文章第六段对比分析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扩散,论证海洋板块是中国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更广的视域来审视中国文明,早期中国文明的起源呈现丰富多样的发展模式。 B . 不同板块的文化生态条件各异,西北板块初级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文明演进的促进作用也较小。 C . 早期中国文明是一个存在密切联系的互动圈,具有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基本特征。 D . 认识早期中国文明宏大的格局,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增强文化自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