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平坝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齐谓赵、魏曰:“寡人羞与中山并为王,愿与大国伐之,以废其王。”中山闻之,大恐,召张登而告之,曰:“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国,不在索王 , 非子莫能吾救。”登对曰:“君为臣多车重币,臣请见田婴。”中山之君遣之齐,见婴子曰:“臣闻君欲废中山之王,将与赵、魏伐之,过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国伐之,中山虽益废王,犹且听也。且中山恐,必为赵、魏废其王而务附焉。是君为赵、魏驱羊也,非齐之利也。岂若中山废其王而事齐哉?”田婴曰:“奈何?”张登曰:“今君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中山必喜而绝赵、魏,赵、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为君难其王,则中山必恐,为君废王事齐。彼患亡其国,是君废其王而立其国,贤于为赵、魏驱羊也。”田婴曰:“诺。”张丑曰:“不可。臣闻之,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国,四国寒心。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且张登之为人也,善以微计中山之君久矣,难信以为利。”田婴不听,果召中山君而许之王。张登因谓赵、魏曰:“齐欲伐河东。何以知之?齐羞与中山并为王甚矣,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欲用其兵也,岂若令大国先与之王,以止其遇哉?”赵、魏许诺,果与中山王而亲之。中山果绝齐而从赵、魏。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注】①犀首:即魏相公孙衍。②负海:指齐国。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B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C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D . 今五国相与王也/负海不与焉/此是欲皆在为王/而忧在负海/今召中山/与之遇而许之王/是夺四国而益负海也/
    2. (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史书常见体例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记》属于纪传体,《春秋》属于编年体。 B . “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春秋》《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C . 《史记》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分为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和书8篇。如果要从《史记》中查阅有关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陈胜的相关历史资料,应查阅该书中的“本纪”。 D .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被后世称为“亚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国犀首想要集结五国一起称王,但齐王反对中山国称王,羞与中山国并列为王,中山王因不能称王而十分担心,召张登商议,张登答应出使齐国游说田婴。 B . 张登见田婴,指出废除中山称王并联合赵、魏攻打它对齐国不利,不如许诺中山,那么中山定会与赵、魏绝交,赵、魏则将怒而攻之,中山就会主动废王事齐。 C . 张丑劝谏田婴说,有相同忧患的国家更容易亲近,齐国许诺中山国称王会让其他四国寒心,并且张登为人不足为信。然而,田婴没有听从张丑的建议。 D . 张登见赵、魏国君,声称齐国要讨伐河东,因为齐国之前坚决反对中山称王,如今却同意,想必是要联合中山对赵、魏用兵。于是赵、魏结交中山,中山倒向赵、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且王,齐谓赵、魏曰,羞与寡人并为王,而欲伐寡人。

      ②必先与之王而故亲之,是君临中山而失四国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