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汉服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成为流行的新潮流。然而,人们对汉服却了解甚少。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总的来说是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而不是指汉代的服饰。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更加简易便捷的西式服装已经逐渐占据了主流。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更多的是被束之高阁。究其原因,一是服饰宽大,不适应当今这种快节奏生活,拖拖沓沓不说,穿起来也十分的麻烦。二是汉服的制作成本高,大多都使用真丝、绸缎材料,价钱相对偏高。三是汉服的款式不够新颖,女士的还好说,男士的过于单调,不利于推广。
(摘编自《不要让汉服只是历史上的一种符号》,凯风网2019年5月3日)
材料二
汉服究竟有多热门?数据最直观。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者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而在年轻人积聚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汉服文化传播的边界也被不断拓宽,展示出惊人的影响力。截至目前,抖音上关于汉服话题视频的数量达到67万个,累计播放量突破180亿次。从小众爱好到大产业,像汉服一样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复兴的载体,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不可否认,“汉服热”中还存在诸如商业化、表层化甚至功利化的元素。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的商家刻意迎合市场,把服装做得过于花哨,与传统意义上的汉服背道而驰。越是面对这种现象,越需要我们用正确的、能被更多人接受的方式来宣扬包括汉服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一嗅到商业气息就“口诛笔伐”。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扬长避短,从而避免“汉服热”过度商业化和表层化呢?在目前汉服的推广中,我们必须把握一些原则。比如,汉服的创新,既要适应现代社会公众的审美需求,也要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离经叛道”。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符合现代社会心理和时代审美的汉服,增进社会大众对汉服的亲近感。
汉服是民族精神和文明的一种符号。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着迷于汉服的古典之美,更热衷于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说,“汉服热”是民众朴素心愿的反映,是文化自信的回归。
(摘编自《“汉服成大产业”诠释文化自信回归》,《重庆日报》2019年9月20日)
材料三
提起“汉服热”,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这几年,穿汉服这股热潮,不但在学生中圈粉无数,而且不少上班族也会利用周末时间,拍一组汉服写真,来一次仿古出游。穿上这身行头,好看是一方面,但那种触摸历史、感知文化的丰富体验,更是让很多汉服爱好者如痴如醉。虽然汉服本身是用来穿的,但其样式、纹理,乃至其穿着的场合、礼仪等,都可看作是传统文化理念、价值的美学表达。可以说,“汉服热”的逐渐升温,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热爱密不可分。因此,在汉服文化兴起、爱好者群体扩大的背景下,汉服产业的形成、壮大也在情理之中。当前,汉服产业已催生出设计、租赁、旅拍、配饰等新的商机,一些提供私人定制的高端汉服品牌,更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汉服产业与“汉服热”相辅相成,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传统文化。
事实上,传统文化该怎么走入当下、贴近生活呢?就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对于汉服产业而言,如何用新的方式把传统文化体现好、表达好,正是产业发展最需着力的地方。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倾向,不要让传统文化因产业化而变味。
(摘编自《“汉服经济”要让文化味更浓些》,《广州日报》2019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