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2七上·海林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2人。他有关教有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材料三: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1. (1) 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 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2. (2) 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列举出与“他”有关的教育方面的成就或主张两点。
    3. (3) 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4. (4)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