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2八上·南山期中)  近代中国既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期的几十年里,中国人眼里的西方内涵的延伸,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一)自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二十余年间,沿海少数官员开始注视外部世界。……(四)由科技学问推及上层建筑的教育政治体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陈制度代谢,文化变迁与制度兴革的关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当时往往混在一起,而后者有时还被看成是最为深刻的变化。毛泽东曾把洪秀全与康有为、孙中山并称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摘自秦晖《走出帝制——从晚清到民国的历史回望》

    材料三:   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

    北洋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

    70年代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1世纪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材料四: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沿海少数官员开始关注外部世界”指的是哪一事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作用及局限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康有为是如何努力去实现“制度上的现代化与文化上的‘西化’”混在一起的。
    3. (3) 根据材料三表格内容,请概括以上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
    4. (4) 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提到的“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是何意?由此可看出,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正确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 
    5. (5) 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请概况我国近代化探索之路发生了哪些演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