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龙江期中)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

    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存在形式,决定了人类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不存在有共性的人类文化。 B .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既为人们从事文化创造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对文化创造的自由性带来限制。 C . “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所以各文化体系应保持独立,而不能相互吸取、借鉴。 D . 文化误读难以避免,而且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而对待文化误读应顺其自然,无需刻意避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是“有古今无中外论”这一论调的根本错误。 B . 不同文化的发展成果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可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C . 民族文化的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文化都要固守不变。 D . “文化相对主义”是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合理、最正确的态度,应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司马迁 B .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C .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沈宗骞 D .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鲁迅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应如何对待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