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长春期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

    韩愈所以成为唐代著名的教育家,与其身世、经历分不开。他本是豪门贵族后裔,其远世先祖曾位至侯、王,但到他祖、父辈时,已降至小宫吏,不属官僚大族了。加上他本人生活在国势衰落、门阀当政的中唐后期,虽自言郡望昌黎,不忘积极进取,却一生坎坷于仕途。早年19岁到25岁期间,经四次应进士试才登第。此后直到 28岁,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宏词科试都不入选。又三次上书宰相以求仕进,均被冷落。这段应试、求仕不断受挫的经历也许正是韩愈关注教育的重要原因。

    按照唐代教育制度,学校多为官学。从中央到地方的学校均有统一的体制,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数量、学生名额及学习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除中央级学校外,还有三个级别的学校,毕业生可依次升入更高级别,这就是四门学、太学和国子学。博士和助教是这三级学校教师的职衔:国子学、四门学各加置直讲、博士、助教讲授经术,韩愈就曾做过四门学博士。

    韩愈25岁登进士第,29岁才入仕途,先在一些节度使门下充当幕僚,34岁才得以进京听从调选,35岁授四门学博士。在这段应试求仕的坎坷经历中,他写下了《原道》《原性》《师说》《答李翊书》等重要的散文作品,这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如在《师说》当中、韩愈就推崇“不耻相师”;在《原道》中体现出“尊孔孟斥佛老”的思想倾向。36岁时由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因实奏天灾,恳请停征赋税得罪幸臣,被贬为阳山(在今广东)令。后因德宗死,顺宗即位而遇赦。39岁时,宪宗召拜国子博士,回京任职。能在唐朝最高学府国子学任博士,当然是当时教师的最高职级,但是,因韩愈总是与宦官权要相对抗,所以直到 49岁都郁郁不得志,官职屡迁屡调,或降或升,《进学解》这篇“不平则鸣”的著名散文就写在这个时期,这也是研究韩愈教育思想的重要资料。

    元和十四年,韩愈52岁时任刑部待郎,写下《谏佛骨表》,反对宪宗迎佛骨而触怒龙颜,幸遇装度等人营救才免去死罪,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还写下了“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诗句。任职虽仅短短一年,却极重视地方教育,甚至拿出自己的傣禄兴办州学,一时传为佳话,影响极好。第二年,宪宗死,穆宗即位,韩愈召拜国子祭酒,回朝担当这个相当于今之教育部长的唐代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只任期不到一年就转任兵部侍郎,三年后病卒于吏部侍郎任上。

    韩愈一生中青年、中年和晚年都与唐代教育结下不解之缘,韩愈先后在教育部门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和国子祭酒等职,既有教学实践经验,又有领导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而且他的实践经验既来自地方基层,又来自层次较高乃至最高层面的教育活动领域。韩愈还写了很多对教育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所以,韩愈堪称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之一,他给中国教育史留下的遗产是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选自刘南平《韩愈教育思想初探》 ,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身世的巨大变故和不断受挫的应试、求仕经历是韩愈尤为关注教育的重要原因。 B . 韩愈做过“四门学博士”,这个职位其实是唐代某个级别学校教师的一种职衔。 C . 登进士第后的十年,韩愈写下了数篇体现其教育思想且有相当分量的散文作品。 D . 韩愈是教育家,这与其教育部门任职履历,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及教育文章有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一、三段是并列关系,第三段具体阐述了韩愈入仕后官职“屡迁屡调,或降或升”的现实。 B . 文章第三、四段与尾段为分——总结构,分述部分时间线索清晰,行文严整,总结部分准确全面。 C . 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证韩愈与唐代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二段并不显得冗余,主体论证部分层层深入。 D . 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尤其使用对比论证将韩愈早年、晚年进行对比,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量。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原道》中“尊孔孟斥佛老”的思想倾向为之后韩愈“夕贬潮州路八千”的经历埋下了伏笔。 B . 《进学解》一文,既体现了韩愈的教育思想,也透露出他在职场上“郁郁不得志”的现状。 C . 一篇《谏佛骨表》触怒了皇帝,韩愈被贬到潮州作刺史,这个经历促使他极力重视地方教育。 D . 韩愈既能做最高职级老师,又能做教育部长。可见一个教育家的成就不能仅凭几篇文章去判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