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九上·德阳期末)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大热狂欢背后的思索

    “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的雍容大度,选手的从容镇定,嘉宾评点的深入浅出,以及形式新颖的赛场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从涉及的诗词作品及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在这场诗词视听狂欢的背后,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是题库的取材范围有些保守,片面追求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忽视了必要的提高。“爆竹声中一岁除”、“二月春风似剪刀”、“牧童遥指杏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春眠不觉晓”……当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古诗从主持人和选手的口中跳出来时,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据笔者粗略核对,本场首轮比赛公之于众的诗词作品39首,主要是五绝和七绝,其中大约35首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出自高中阶段的作品亦属寥寥。注重节目的娱乐性无可厚非,但参赛作品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未免过于谨慎。

    二是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本场单人追逐赛中,题目共分填空题和选择题两大类。填空题,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字数拼出诗句,从九字中找五言诗句,从十二字中找七言诗句;一类是根据一联诗的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选择题,一类是选一个字填空;一类是辨别诗句中的错别字;一类是解释个别词语。本场擂主争霸赛中,分图片线索题与文字线索题,前者看图说出诗句,后者涉及诗词内容和诗人,形式稍微活泼一些。

    三是选手答题不尽人意。五名选手中,一名俄罗斯留学生大卫,纠结于用“尽”还是“进”,止步于第五题“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填空题,倒也情有可原;另一位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曾颖,折戟于“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句,未免遗憾。而由精挑细选出来的“诗词达人”组成的百人团,答题正确率却令人大跌眼镜,绝大多数题目的答错人数都在10人以上。参加节目录制的选手,不是随机找来的,而是经过十比一的遴选,同时肯定做过功课,是有备而来的。凡事都有个见怪不怪的过程。当等到要求说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句,有37人答错时,当从12个字中识别“江枫渔火对愁眠”,有65人答错时,主持人董卿也只好沉默了。

    但作为观众,却不宜沉默。可以说,本场节目的宗旨和舞台形式的设定可圈可点,现场的“比拼”也较好地体现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这个宗旨。但是,作为央视平台,节目受众似乎需要设定恰当的目标人群,节目难度也应当体现应有的梯度。从本场节目来看,由于比赛内容过于简单,不能不令人怀疑“全民参与”的比赛型“诗词大会”的意义何在?如果仅属娱乐,恐怕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北大博士和川大本科生在众人的注目下,站在灯火辉煌的演播台上,就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上的诗词作品展开角逐,是否有些滑稽?“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难道一定得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或高中阶段语文课本的范围么?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一:

    16岁的武亦姝在2月1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中,凭借丰富的诗歌储备量赢得比赛。她的一名同学称,武亦姝在该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大多出自该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这套校本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却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黄荣华说,一个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背?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就拿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举例说,“如果失去了去追究为什么是沉郁顿挫,不去追问为什么是杜甫这样一个诗人,成为唐代站在诗歌顶峰上面的人,他对中国文化前代有什么接受史,对后代有怎样的影响史,我在他身上获得了什么?其实这个就不是基础教育,而是技术教育。”黄荣华强调,武亦姝只是个例,“谁编《诗经》不会把《七月》编进去?但我可以说,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指《中华古诗文阅读》),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不仅是我们当年上小学的时候没学过格律知识,就是今天的人也未必就懂得格律知识的。例如,“敢教日月换新天”里的念成阴平读音的“教”字,经常被人误写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去声字“叫”字,就是因为不懂诗词格律知识的缘故。同样的常见错误,还有“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字也要读成阴平,而不能读成去声的。通过举例,我们可以知道,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但在当今社会竟然成了很少人知道的文化知识。很多人学习古代诗词,还仅仅是停留在背诵一些古代诗词作品的层次上,却没有深入了解其含义,而且动手书写古代诗词的能力是大大弱化了。在中小学校里,语文教育应该注意安排必要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不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让无比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现象。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大会”比拼的是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但对荧屏前的观众来说,看点不只是选手对诗词的识别和背诵而已。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正如嘉宾王立群在微博上所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有网友感慨,“看了几集《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蒙曼、郦波、王立群等老师对诗词的解读,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摘自网络,有删改)

    1.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为了体现“全民参与性”,题库的取材范围全部出自于中小学语文课本。 B . 《中国诗词大会》单人追逐赛有填空题、选择题,擂主争霸赛有图片线索题和文字线索题。 C . 《中国诗词大会》擂主角逐赛中,武亦姝胜出全赖于有学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 D . 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在当今社会很少人知道,这种文化知识已经断层了。
    2. (2) 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取材范围过于保守,设计的题目流于简单,不能赛出选手的真实水平。 B . 当今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的缺失,应该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安排一些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专题。 C . 复旦附中黄荣华教研组长认为古诗文的教学,除了强调一定数量外,还要了解诗人的风格。 D . 《中国诗词大会》上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的解读,是受众最享受的文化大餐。
    3. (3)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不属于句子所说的“激活诗心”的一项是(   )
      A . 大会现场选手们的激烈比拼角逐。 B . 大会嘉宾对诗词的精彩介绍解读。 C . 学校编制和使用古诗文校本教材。 D . 人们本就埋藏着了解古诗的需求。
    4. (4) 嘉宾王立群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