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2-11-23 浏览次数:69 类型:期末考试
一、 语言与运用(共21分)
  • 1. (2021九上·德阳期末) 下列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编  停/繁  执/捏作态  天/江山多 B . /海  鲁/词  倒/前后继  守/默无闻 C . /引  逗/起  愧/赦有名  灌/慷大方 D . 守/阳  阴/头  叠/郑其事  拜/斯底里
  • 2. (2021九上·德阳期末) 下列各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润如油膏   重蹈覆辙   孜孜不倦   强聒不舍 B . 断章取义   刻骨铭心   神色张皇   面面相觑 C . 味同嚼腊   与日具增   根深蒂固   故名思义 D . 心无旁骛   锲而不舍   恃才放旷   莫名其妙
  • 3. (2021九上·德阳期末)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晓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B . 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深思熟虑,又要随机应变 , 关键要敢于迎难而上。 C . 西方人看中国人用筷子感到不可理喻 , 不知道中国人是如何自由地操纵这两根竹棍的。 D . 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唯一的不二法门
  • 4. (2021九上·德阳期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胶片行业面临被新技术颠覆的时期,富士胶卷经历了最艰难的裁人,传统业务收缩,进而开始了新业务的探索。 B . 北京大学写给2019年自主招生初审未通过考生的一封信,让无数人感受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情怀。 C . 不可否认,武侠小说、功夫影片为推广、宣传武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把传统武术推到了神乎其神的境地。 D . 四川省政府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2012年初,雅西高速路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南北方向的交通问题。
  • 5. (2021九上·德阳期末) 下面语句的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关报告指出,仅以某大城市为例,该城市中小学生每年校园餐饮的浪费总量估算值约7780吨,折合经济损失约1.6亿元,而浪费掉的这些食物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约为28万公顷。

    ②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是中小学生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③必须看到,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有限的国家,仍有数千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正视校园餐饮浪费的问题。

    ④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使其受益终身。

    ⑤如果放到全国范围内来看,数据无疑将更加惊人。

    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A . ④①⑤⑥③② B . ⑤③②⑥①④ C . ⑥②④①⑤③ D . ⑥④⑤①③②
  • 6. (2021九上·德阳期末)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在《沁园春·雪》这个题目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二者都与词的内容有密切关系。 B .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从他的身上能反映明清时期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迫害。 C . 《水浒》,又称《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文中口语颇多,如“端的”“呕死”等口语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D . 阅读议论文要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论证是指证明论点的过程。
  • 7. (2021九上·德阳期末) 下面语段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文学群星璀璨的天空,谁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如果不分先后,全部交由民众海选,能选得到那位行吟于江风草泽,孤高离群,悯人_____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守志安贫,洁净_____的陶渊明吗?能选得到那位身历酷刑,笔力千钧,凝练_____的司马迁吗?当然,也不会选到那位飞与巨鸟,舞共迷蝶,神思_____的庄子了。“远”是一种境界,他们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这不是文学的悲哀,恰是文学的高贵。

    A . 淡远 深远 玄远 怀远 B . 怀远 淡远 深远 玄远 C . 玄远 怀远 淡远 深远 D . 深远 玄远 怀远 淡远
二、现代文阅读(共36分)
  • 8. (2021九上·德阳期末)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大热狂欢背后的思索

    “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的雍容大度,选手的从容镇定,嘉宾评点的深入浅出,以及形式新颖的赛场设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从涉及的诗词作品及参赛选手的表现来看,在这场诗词视听狂欢的背后,也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是题库的取材范围有些保守,片面追求节目的“全民参与性”而忽视了必要的提高。“爆竹声中一岁除”、“二月春风似剪刀”、“牧童遥指杏花村”、“春风又绿江南岸”、“春眠不觉晓”……当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古诗从主持人和选手的口中跳出来时,令观众仿佛置身于小学语文课堂。据笔者粗略核对,本场首轮比赛公之于众的诗词作品39首,主要是五绝和七绝,其中大约35首出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出自高中阶段的作品亦属寥寥。注重节目的娱乐性无可厚非,但参赛作品的选材范围,几乎全部限定在中小学语文课学过的篇目之内,未免过于谨慎。

    二是题目的设计流于单调,“考题”大多是直来直去,缺乏变化与美感,缺乏必要的中介性转换,甚至不少题目比语文课的考试题更加乏味。本场单人追逐赛中,题目共分填空题和选择题两大类。填空题,一类是根据给定的字数拼出诗句,从九字中找五言诗句,从十二字中找七言诗句;一类是根据一联诗的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选择题,一类是选一个字填空;一类是辨别诗句中的错别字;一类是解释个别词语。本场擂主争霸赛中,分图片线索题与文字线索题,前者看图说出诗句,后者涉及诗词内容和诗人,形式稍微活泼一些。

    三是选手答题不尽人意。五名选手中,一名俄罗斯留学生大卫,纠结于用“尽”还是“进”,止步于第五题“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填空题,倒也情有可原;另一位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的研究生曾颖,折戟于“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上句,未免遗憾。而由精挑细选出来的“诗词达人”组成的百人团,答题正确率却令人大跌眼镜,绝大多数题目的答错人数都在10人以上。参加节目录制的选手,不是随机找来的,而是经过十比一的遴选,同时肯定做过功课,是有备而来的。凡事都有个见怪不怪的过程。当等到要求说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上句,有37人答错时,当从12个字中识别“江枫渔火对愁眠”,有65人答错时,主持人董卿也只好沉默了。

    但作为观众,却不宜沉默。可以说,本场节目的宗旨和舞台形式的设定可圈可点,现场的“比拼”也较好地体现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这个宗旨。但是,作为央视平台,节目受众似乎需要设定恰当的目标人群,节目难度也应当体现应有的梯度。从本场节目来看,由于比赛内容过于简单,不能不令人怀疑“全民参与”的比赛型“诗词大会”的意义何在?如果仅属娱乐,恐怕不必如此兴师动众。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北大博士和川大本科生在众人的注目下,站在灯火辉煌的演播台上,就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上的诗词作品展开角逐,是否有些滑稽?“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难道一定得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或高中阶段语文课本的范围么?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一:

    16岁的武亦姝在2月1日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中,凭借丰富的诗歌储备量赢得比赛。她的一名同学称,武亦姝在该节目中背诵的带“月”字诗句,大多出自该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这套校本教材的主编之一、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却表达了对当下古诗文教育的担忧。这套校本教材一共六册,在复旦附中和语文课本同为必修,融入日常教学,其教学内容大大超出考纲要求。黄荣华说,一个学生两年里找了他五六次,问为什么要背那么多古诗文,可不可以不背。也有家长质疑:为什么高考只占6分的古诗文默写,在复旦附中平常的测试中要占到二三十分,要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背?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正在做的是“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产出、最高的分数”,让语文教学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就拿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举例说,“如果失去了去追究为什么是沉郁顿挫,不去追问为什么是杜甫这样一个诗人,成为唐代站在诗歌顶峰上面的人,他对中国文化前代有什么接受史,对后代有怎样的影响史,我在他身上获得了什么?其实这个就不是基础教育,而是技术教育。”黄荣华强调,武亦姝只是个例,“谁编《诗经》不会把《七月》编进去?但我可以说,这届学生学完这本书(指《中华古诗文阅读》),能背出来的可能就她一个。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不仅是我们当年上小学的时候没学过格律知识,就是今天的人也未必就懂得格律知识的。例如,“敢教日月换新天”里的念成阴平读音的“教”字,经常被人误写成“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去声字“叫”字,就是因为不懂诗词格律知识的缘故。同样的常见错误,还有“不教胡马度阴山”,“教”字也要读成阴平,而不能读成去声的。通过举例,我们可以知道,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但在当今社会竟然成了很少人知道的文化知识。很多人学习古代诗词,还仅仅是停留在背诵一些古代诗词作品的层次上,却没有深入了解其含义,而且动手书写古代诗词的能力是大大弱化了。在中小学校里,语文教育应该注意安排必要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从小就知道一些基本的诗词格律知识。不能在我们这个年代,让无比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发生断层现象。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大会”比拼的是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但对荧屏前的观众来说,看点不只是选手对诗词的识别和背诵而已。在选手答题之后,由学者嘉宾介绍这首诗词的内涵、诗人的创作背景等才是更让人如痴如醉的文化大餐。正如嘉宾王立群在微博上所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有网友感慨,“看了几集《中国诗词大会》,收获很多,最喜欢的就是蒙曼、郦波、王立群等老师对诗词的解读,每一句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摘自网络,有删改)

    1.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为了体现“全民参与性”,题库的取材范围全部出自于中小学语文课本。 B . 《中国诗词大会》单人追逐赛有填空题、选择题,擂主争霸赛有图片线索题和文字线索题。 C . 《中国诗词大会》擂主角逐赛中,武亦姝胜出全赖于有学校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 D . 古代诗词知识包括格律和音韵知识,在当今社会很少人知道,这种文化知识已经断层了。
    2. (2) 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词大会》取材范围过于保守,设计的题目流于简单,不能赛出选手的真实水平。 B . 当今古代诗词格律知识的缺失,应该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安排一些古代诗词格律知识专题。 C . 复旦附中黄荣华教研组长认为古诗文的教学,除了强调一定数量外,还要了解诗人的风格。 D . 《中国诗词大会》上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的解读,是受众最享受的文化大餐。
    3. (3) “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不属于句子所说的“激活诗心”的一项是(   )
      A . 大会现场选手们的激烈比拼角逐。 B . 大会嘉宾对诗词的精彩介绍解读。 C . 学校编制和使用古诗文校本教材。 D . 人们本就埋藏着了解古诗的需求。
    4. (4) 嘉宾王立群说:“背诵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 9. (2021九上·德阳期末) 议论性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平  视

    ①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好焦距,让我们的目光平视。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

    ②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那是仰视。仰视是形象的贬损,是尊严的丧失,是灵魂的削价。

    ③面对弱者、贫民、凡夫,如果我们虎起脸,瞪着眼,哂笑着,或对其不屑一顾,或对其呼来喝去,或对其任意裁决,那是俯视。俯视是缺乏自知的嚣张跋扈,是丧失理性的恣意妄为,是践踏尊严的恃强凌弱。

    ④因此,我们要平视!

    ⑤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他的语气说道:“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小姑娘单纯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于是她很轻松地做到了平视。

    ⑥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能成为不平等待人的理由。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一个衣衫破旧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向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即使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仍然不可忘记平视。

    ⑦但做到平视并不容易,它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⑧面对世界,我们要平视,国与国之间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面对他人,我们要平视,人与人之间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面对自我,我们要平视,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1. (1) 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 颐指气使地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 B . 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 C . 面对权贵、富翁、名人,我们要扬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 D . 面对弱者、平民、凡夫,我们要虎起脸瞪着眼,对其不屑一顾,呼来喝去。
    2. (2) 下面对第五自然段画线部分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及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 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证明了小姑娘的世界很单纯,没有身份地位的不同。她很轻松的做到了对文学家萧伯纳的仰视。 B . 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 C . 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证明了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弃杂念的单纯。 D . 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证明了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还会降低别人的人格。
    3. (3) 下列名言中如果要作为本文中心论点的道理论证的材料,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B .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C .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一部分人不得不服从另一部分人的现象,平等就无从谈起——威·吉尔伯特 D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 10. (2021九上·德阳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问题

    孤独之旅(节选)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看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觉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⑴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情节链接:祸不单行,最终贫病潦倒的杜雍和与儿子杜小康回到油麻地)

    对于杜小康来讲,无论到哪一天,他也不会忘记在芦荡度过的那几个月。

    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磨难着杜小康,但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当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入人家的鱼塘,几乎吃尽了塘中刚放养的几万尾鱼苗,被愤怒的当地人扣下小船与整个鸭群,而陷入一贫如洗的绝望时,他万万不会想到这段时间的生活给了儿子多少珍贵的财富!杜雍和不吃不喝地躺在鱼塘边上时,杜小康也一动不动地坐在了他的身边。他有父亲的悲伤,却并无父亲的绝望。现在,倒什么也不怕了。他坐在那里,既没有向人家哀求,也没有向人家发怒。他反而觉得父亲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他们的鸭子毁掉了几十户人家的一片希望,就像他们也被毁掉了希望一样。杜小康是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残酷的题目。他不可能立即领悟,但他确实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得了许多……

    桑桑现在再见到的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的孩子了。

    当桑桑向杜小康问起他以后怎么办时,杜小康并没有太大的惊慌与悲哀。他与桑桑坐在打麦场上的石硫上,向桑桑说着他心中的打算。他至少有十项计划,而他最倾向于做的一个计划是: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个小摊子卖东西。

    而这个计划是桑桑最感吃惊的一个计划:他怎么能在学校门口,当着大家的面做小买卖呢?满眼全是他的同学呀!

    杜小康却是一副很坦然的样子:“你是怕大家笑话我?”

    “大家不会笑话你的。”

    “那怕什么?就是笑话我,我也不在乎。”

    杜小康向桑桑详细地说明了他的计划:“我们家开了那么多年的小商店,我知道应该进什么货、什么好卖;我在学校门口摆个小摊,那么多学生,买个削笔刀啦,买几块糖啦,谁不愿意出了校门就能买到?……”

    桑桑觉得杜小康的计划是有理的。

    “那你有钱进货吗?”

    “没有。”

    “怎么办?”

    “能想到办法的。”

    桑桑与杜小康分手后,回到家中。晚上,他等鸽子都进窝后,将窝门关上了。他用笼子捉了十只鸽子。桑桑的鸽子,都是漂亮的鸽子。第二天一早,他提了笼子,去镇上,将这 些鸽子卖给了一个叫“喜子”的养鸽人。他拿了鸽子卖得的二十元钱,直接去找杜小康,将钱统统给了杜小康。

    杜小康一手抓着钱,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另一只手抓住桑桑的一只手,使劲地、不停地摇着。

    过了一个星期,杜小康在校园门口出现了。⑵他挎一只大柳篮子。柳篮里装了零七八碎的小商品。柳篮上还放了一只扁扁的分了许多格的小木盒。一格一格的,或是不同颜色的糖块,或是小芝麻饼什么的。盒上还插了一块玻璃。玻璃擦得很亮,那些东西在玻璃下显得很好看。

    他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令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感震惊的是,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他温和、略带羞涩地向那些走过他身旁的老师、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最初几天,反而是同学们不好意思。因此,几乎没有一点生意。

    桑桑替他感到失望。

    杜小康安慰桑桑:“会有生意的。”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

    第一个来买杜小康东西的是桑桑。

    杜小康无限感激地望着桑桑,会意地笑着。

    生意慢慢有了。渐渐地,油麻地的孩子们,再去杜小康那里买东西时,就没有异样的感觉了,仿佛只不过是在从一个朋友那里取走一些东西而已。他们可以先不给钱,先在心中记住。而杜小康知道,他们绝不会白拿他的东西的。

    那天,学生们都在上课时,桑乔(校长)站在办公室的廊下,望着校门外的杜小康,正在冬季的第一场雪中,稳稳地坐在树下,他对另外几个也在廊下望着杜小康的老师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选自曹文轩《草房子》)

    1. (1) 文中写到杜小康“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两个文段围绕着“杜小康”展开故事,请把表格中①②③的处的内容补充出来。

      地点

      情节

      心理

      在芦荡

      没有绝望

      油麻地小学

    2. (2) 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杜小康是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给予他的那些美丽而残酷的题目”中的“美丽而残酷”的含义的?
    3. (3) 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任选一句 , 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①“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②“柳篮里装了零七八碎的小商品。柳篮上还放了一只扁扁的分了许多格的小木盒。一格一格的,或是不同颜色的糖块,或是小芝麻饼什么的。盒上还插了一块玻璃。玻璃擦得很亮,那些东西在玻璃下显得很好看。”

      我选择句,赏析为:

    4. (4) 桑乔(校长)认为“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你认同桑乔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三、古代诗文阅读(43分)
  • 11. (2021九上·德阳期末) 文言文阅读

    周  处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陆机、陆云),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

    1. (1) 下列加点的“以”字与文中“具以情告”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 . 物喜,不以己悲。 C . 策之不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D . 屠惧,投
    2. (2) 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3. (3) 从关于周处的这个故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请联系具体的内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提炼和分析。
  • 12. (2021九上·德阳期末) 古代诗歌鉴赏

    临江仙· 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老,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 (1) 下面各项中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词题旨在次句"爱梅"二字。故全篇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 B . “花态度”是指一般花的鲜艳娇嫩。“雪精神”是指梅傲雪耐寒的精神。 C . 本词上片写梅之高洁可爱,下片写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下片开头两句意谓:我最爱到这山水幽静处,看到这美景能让我胃口大开,在饱餐一顿的同时为它写下新诗佳句,沉吟细品,流连忘返。 D . 结尾两句,可见词人之忘情。“醉”并非酒醉,而是心醉于梅,不知不觉中天已向晚,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
    2. (2)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稼轩落职闲居,在江西上绕北灵山下十易寒暑,这首《临江仙》即作于此时。请结合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分析一下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13. (2021九上·德阳期末) 根据原文默写
    1. (1) 闲来垂钓碧溪上,。(《行路难》)
    2. (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我爱这土地》)
    3. (3) 云横秦岭家何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 (4)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丑奴儿》)
    5. (5)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
    6. (6) 江山如此多娇,。(《沁园春》)
  • 14. (2021九上·德阳期末) 下面是《水浒传》中关于人物情况的思维导图,请根据提示,填写出思维导图中的空白。

  • 15. (2021九上·德阳期末) 请结合你自己阅读的《水浒传》内容,简要分析这部名著又被称为《忠义水浒传》的原因。
  • 16. (2021九上·德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材料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200字左右。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实验”。实验人员先把一个油锅加热,然后把一只青蛙扔进油锅。在这生死存亡关头,这只青蛙反应相当敏捷,它双腿一蹬,一跃而起,竟跳出油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小时,实验人员又架起一只锅,注入满满的清水,然后把那只青蛙扔进锅里。这一回,那只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实验人员则悄悄在锅下面加热。青蛙并不在意,仍然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等到水不断升温,青蛙终于感到难以忍受,但它却再也没有那一跃而起的力量,只得葬身锅底。

四、    (50分)
  • 17. (2021九上·德阳期末) 大作文

    曹文轩《草房子》这部小说中写到“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现实生活中,坚持是勇敢的,但也可能是盲目的;放弃是软弱的,但也可能是明智的。请结合你身边的事例,以“选择坚持”或“选择放弃”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④不得抄袭阅读文段的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