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尔诺享誉世界文坛主要得益于其后现代叙事策略,而后现代文学创作与自由主义精神之间则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换言之,自由主义精神与埃尔诺的后现代文学创作之间始终保持着良性互动。安妮·埃尔诺着眼于文学样式的创新,意欲打造一种“不是传记,自然也不是小说,而是文学、历史和社会学融合”的新型文学样式。因为文学样式是作品内容的载体,其创新依据作家生活和艺术经验的积累及创造力的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带动其他艺术手法的创新。《悠悠岁月》文本运用无人称叙事、中性写作法和碎片拼贴等后现代叙事策略,与自由主义精神有机结合,预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新机制。
无人称叙事样式的出现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新上的不断追求,更是时代和社会变迁催生的需要。埃尔诺曾在一次访谈中说:“关于《悠悠岁月》这本书的样式,我特别想追求某种融合。我使用‘on’(无人称,人们)、‘nous’(我们)、‘elle’(她)达成无人称的结合形式,这不会给我带来亲近感……而仅是讲述周遭世界的一种方式。”《悠悠岁月》通过对一些精心选择的旧照片的记述,勾勒出作者本人的生活轨迹。这些旧照片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将作者的人生经历同时代、社会、历史紧密相连,明显构成了作者与叙述者的认同。此外,与作者和作品相关的“副文本”如作者访谈、图书广告、作品序言等信息也同样指向这一认同。正如埃尔诺在《悠悠岁月》中译本序言里所写:“它根据对从童年到老年的各种不同年龄所拍摄的照片的凝视,同样勾勒了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然而,作者创造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并非仅仅为了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人生,而是要与他们分享“不是在历史学家的著作里的记忆,而是真实的和不确定的、既是每个人唯一的又是与所有人分享的记忆,是他经历过的时代的痕迹”。
首先,埃尔诺选择了一些现当代历史的重大事件,重现了整整一代法国人的集体记忆。文本中有一个片段描写了某个家庭在聚餐时的闲谈:
“……那是一场现在的人们从未有过的冲突。他们也不想用没有人确切知道怎样开始的阿尔及利亚骚乱来破坏气氛……下一场战争将来自东方,像布达佩斯那样用俄国的坦克来摧毁自由世界……原子弹不会留下任何机会。”
这段引文与当代法国人的集体记忆息息相关。《悠悠岁月》反映了法国人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希冀,字里行间透露出自由主义的理念。
其次,《悠悠岁月》借由法国人的集体记忆,描绘出年轻一代在一个难以捉摸的后现代世界里渴望自由的普遍心态,而表现形式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一种灰色幽默和玩世不恭的面目。这一时期的法国青年成长于充满物质和精神奢求的环境中,随着几代人不断的抗争和社会的发展,他们比前辈更具打破枷锁和限制、争取人生自由的种种诉求,这正是时代前进的标志之一。作者进而在书中明确表达了人人自由平等的观念,其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观照,本质在于关注弱者,呼吁正义,折射自由的社会意义。
除此之外,《悠悠岁月》的集体记忆的创作,体现出很强的介入性。埃尔诺力求揭示隶属于人类关系的种种权力结构,对不平等现象做出批判。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作品中多处表达的女性主义观念:“我在写作时表现出女性主义,我并没有想着我是一个女人,而是尽可能远地走进人类现实。”埃尔诺秉承了女性主义传统,她对女性主义思想的伸张,体现了当代女性不满现实、敢于追求正义的自由主义精神。
《悠悠岁月》作为无人称叙事文本不仅见证了埃尔诺本人60多年的个人生活,也深刻反映了20世纪法国社会的现状和世界发展的进程。因此,这一文本不仅含有作者自传的成分,也是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性的新型社会叙事。它体现了作者和同时代人对自由、平等和社会正义的向往,对突破传统、追求人生幸福的自由主义精神做了生动形象的诠释。可以说,埃尔诺的全部创作皆可视为自由主义在当代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实践,而这种实践反过来也丰富了当代自由主义的内涵。
(摘编自杨令飞、鲁少博《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后现代叙事策略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