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灿烂辉煌并延绵至今的农耕文明,对于物候时令的重视从现存著名的“五大农书”中 ① 。四时的变幻与文学艺术的创作往往是 ② 的,随着大雪节气而来的降温与下雪,不仅催生了许多以“雪”为主题的诗文,也大大丰富了绘画创作中关于雪景的描绘。
南唐画家徐熙的《雪竹图》用荒寒中 ③ 的一丛雪竹来表现他那种不为世俗名利所扰的淡泊心境。尤为珍贵的是,画家精心地用不同层次的淡墨烘托出画中不同物体上的雪,从而使留白的雪有了变化的律动之感。
不畏雪寒的不仅有竹子,亦有喜爱雪天的孩童们。今人戴树良与刘金贵的同名作品《大雪》,就描绘了儿童们在雪天堆雪人以及打雪仗的欢快情景。而大雪的寒冷,更凸显了阳光的珍贵。在傅仲超的《冬日里的阳光》中,融融的日光不仅温暖着画中雪白的大地,也透过画面,触动着观者的心灵。
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还有广为人知的宋徽宗赵佶名下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北方江岸雪景的开阔疏朗。对这种茫茫雪意的描绘,今人钟蜀珩的《城市的雪》与其有 ④ 之妙,营造出一种不断向画面外延伸的空旷美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发乎性灵,他们用身体感知严寒与雨雪,又将其付诸笔端,从而创作出这些隽永的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