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九上·定远月考) 阅读

    瓷上中国

    胡平

    ①瓷器,集中华文明之大美。从瓷器中,可以看到玉器时代的玉器之洁,青铜时代的青铜之坚,石雕、木雕的朴拙之美,书法、绘画的变幻之美……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所有器皿的美感、艺术和手法,几乎都融入了瓷器。

    ②瓷器,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忆。在帝国时代,它不仅是“国器”,也是在世世代代景德镇人智慧与汗水的蒸腾里所结晶的性灵之器。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真正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绝如缕地传递出我们民族的天地观、人生观、宗教观及阴阳五行观。

    ③《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瓷两者兼具,在光洁如玉的物质形体之外,还用一种隽永的诗性方式,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气韵,深深地浸染到中国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让个体的生命,在悲苦多于欢乐的人生中尽可能地沐浴愉悦,让整体的命运,在变幻不定的世界上表现独特的气质和坚定的存在感。

    ④瓷是中国人在四大发明之外的又一伟大创举。看起来,由泥出发,在水与火的征程上抟土成金,造就出风采各异、精美绝伦的无数瓷品佳构,由此远离了泥。但其实整个过程,就是和泥土融为一体的。

    ⑤在景德镇的乐天陶社,我听到几个年轻的中外陶艺家不约而同地说起:他们由一坨泥巴开始,自己揉泥,拉坯、利坯,成型后,看着作品从窑炉里面出来的那一瞬间的感触——啊,幸福真是妙不可言!那个时刻,和金钱无关,和权力无关,只与大自然的造化有关,与美有关。

    ⑥在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泥土和土地,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生,与土地、与泥土相依相偎;死,也要回归土地,和泥土融为一体。陶渊明有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龚自珍有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由泥而瓷的征程上,我隐隐约约看到了北京的社稷坛座用五色土堆砌而成的建筑,还有与社稷坛遥相呼应的天坛。

    ⑦瓷器,由猎猎的火焰中来,莫不就是我们先人穿越茫茫时空,对泥土、土地的一种激情的拥抱。瓷器,由缠绵的水里来,莫不就是我们先人对呵护人类生命的大自然,以别样的方式作永恒的崇拜。似乎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品,能够像瓷器一样,将物感与精神、生活与审美结合得如此完美。

    ⑧仅以青花瓷而言,几乎一问世,就成了古老中国的符码,更成了水墨江南、烟雨江南、梦里江南的微缩。不说青花的艺术瓷了,墨分五彩的精准描绘,化绚烂于平淡的定性,若在高温釉下,其色阶的变幻何等的浪漫奇诡;就说是青花里一般的陈设瓷、日用瓷——花瓶、笔筒、笔洗、茶具、餐具……一一掠过:飞禽走兽,蜂草虫蝶,豆架瓜棚,闲花野卉,浣纱采莲,荷池涨满,桑间濮上,黛瓦粉墙,徽州老屋,西风卷帘,紫燕呢喃,远帆孤影,江山静好……

    ⑨这些在农业文明的怀抱里、在江南大地上曾经鲜活过的一切,顿时在我们尘封日久的记忆库里复活,素净中透着不动声色的亲和,单纯里显出漫不经心的撩拨,激发起我们一种思亲怀旧的情调。

    ⑩人的神智,在瓷上游走,既没有庙堂的忧心,亦少去布衣的烦恼。瓷上,多少有些寥落的禅意,涌上一抹抹清凉,还有空山新雨后般的清新,让被世事风尘、功名利禄磨砺得日渐粗糙、麻木的心灵,再次探出含羞草一般的敏锐、灵动,让时下活在极度商业化、碎片化乃至泡沫化里常常纠结的人们,渐渐降去燥热,淡去利害。

    (选自《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有删改)

    1. (1) 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瓷上中国”这个标题的具体含义。
    2.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真正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绝如缕地传递出我们民族的天地观、人生观、宗教观及阴阳五行观。

    3. (3) 第⑤段几个年轻的中外陶艺家为什么有“幸福真是妙不可言”的感触?
    4. (4) 第⑦段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5. (5) 文章结尾说到“瓷上,多少有些寥落的禅意……让时下活在极度商业化、碎片化乃至泡沫化里常常纠结的人们,渐渐降去燥热,淡去利害”,请结合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如茶道、中国书法、中国武术、国画、围棋、诗词……联系生活实际,简述某种中国传统文化对你学习与生活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