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焦虑地对李智说:“我上周有三个晚上熬到半夜两三点,才把历史复习完了,可才过一周,就又忘干净了!”李智说:“我这里有一本《科学画报》,里面正好讲到了记忆的问题。”
【材料一】
记忆的形成
记忆是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心理学家阿特杰森和希福林提出了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
外界信息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形成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很短,大约能维持一秒钟。拿着一根烟花棒快速挥舞,你能看到发亮的线条,这就是瞬时记忆作用的结果。瞬时记忆中的有些信息被注意(如学习)而成为短时记忆,比如在有限的时间内记下朋友新换的手机号。短时记忆大约能维持1分钟,信息也会很快消失,但如果经过复述,如反复记背朋友的手机号,就能牢牢记住,这就形成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习或运用,就可能永不遗忘,反之,如果长时间不复习或不运用,也是可能遗忘的。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瞬时记忆信息既可以通过短时记忆系统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也可以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选自《科学画报》2019年8期,有删改)
赵明读后说:“这太理论化了,我想知道的是怎么才能记住历史知识。”李智说:“继续往下看,后面还推荐了几个小妙招呢!”
【材料二】
提高记忆的5个小妙招
①合理膳食结构。合理饮食,摄入足够能量,保证营养均衡。
②控制复习频率。最好把复习的时间间隔控制在2天之内。
③内容组块记忆。将复习的内容分为7组,每一组的内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
④选择适当时间。成年人早上记忆更好,青少年下午和晚上记忆更好。
⑤讲述所学知识。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讲给其他人听,比单纯记忆的效果更好。
(选自《科学画报》2019年8期,有删改)
赵明说:“这些妙招真的有效吗?”李智上网查阅,他查到了以下资料。
【材料三】
影响记忆的因素
时间。记忆会随时间消退。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时间对记忆的影响,发现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如下表)。所以,复习的时间间隔应该先短后长,直至形成长时记忆。
时间间隔 | 记忆量 | 遗忘量 |
刚刚记忆完毕 | 100% | 0 |
20分钟之后 | 58% | 42% |
1小时之后 | 44% | 56% |
1天之后 | 26% | 74% |
1周之后 | 23% | 77% |
1月之后 | 21% | 79% |
睡眠。睡眠对于形成新记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些记忆被保留下来,一些记忆被长期存储起来,新记忆与原有记忆融合,这些都是在睡眠中完成的。美国哈佛大学的斯蒂克戈尔德说,你无须有意记住一天中发生的每件事情,睡眠会自动存储某些类型的记忆,提取今后用得着的一些信息并将其转为长时记忆。情绪体验。外界信息刺激时产生的情绪体验也对记忆有影响,一定的情景能让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消极情绪记忆会被优先处理,从进化角度看,记住自己的错误能够增加生存的机会,而愉快的情绪记忆也会让人记得更久。谢尔顿认为:“情绪性事件能够更自然地被想起,它们似乎就印刻在脑子里。”所以,我们可能因为清楚地记得课堂上发生的某个情景,从而记住了相关的知识。
组块。组块记忆比单个记忆效果更好。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的研究表明,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记忆广度为7±2项内容,多于7项内容则记忆效果不佳。比如百家姓,若是一个个地记,就得记100组,若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每四个为一组记忆,则只需记25组,25组与100组相比,记忆效率当然会大大提高。所以,按照一定规律把复杂内容分成组块,可以提高记忆效率。
(选自百度文库《影响记忆的因素》)
赵明焦虑地对李智说:“我上周有三个晚上熬到半夜两三点,才把历史复习完了,可才过一周,就又忘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