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牡丹江期中) 文言文阅读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

    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B .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C .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 D .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制举,又叫制科,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小范围考试,通过策论文章考察并选拔特殊人才 B . 丁父忧,即遭遇父亲去世。官员在位期间,如遭遇父母去世,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 C . 中外,又叫内外,指皇宫内外或中央与地方。帝王居所称为禁中。文中特指中国与外国. D . 注疏,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疏对经书所做注解的注解。内容涉及经书词语、史实等.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辙参加制举,文章言词激切。苏辙在制举的策论文章中,因为激切地谈论朝廷宫禁之事,虽然被皇帝理解,但最终还是被列入下等。 B . 苏辙为国为民,劝说王安石。王安石施行青苗法后,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寻求未收取的财利。人们很担心,委托苏辙写信劝说王安石。 C . 苏辙体谅士子,建议考试从旧。司马光想改革科举考试,但苏辙认为考试时间将近,建议来年的考试除了稍作变动外,尽量一切如旧。 D . 苏辙敢于直言,不以谄媚为事。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执政的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辙均能直言其弊,不因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

      ②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