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九上·连云港月考)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穿裙子的士

    简爱

    南开大学的教学楼里,一位满头灰发、身着紫蓝色长裙的老人刚到一间教室的门口,上课铃就响起.只见她背微弓,脚後颤,在保安的搀扶下走进教室。然而,当她踏上洗台的那一刻,马上展现出坚韧的力量,再没有一丝摇晃。她用干枯的手托了托眼镜,接着,抑扬顿挫地朗诵起《采莲曲》,清晰婉转的声音勾勒出一幅夏日荷塘的美景。台下座无虚席,但静得出奇。一首诗诵罢,掌声从教室的各个角落响彻开来,表达着对老人无限的敬意。

    这位老人,便是94岁的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本姓叶赫那拉,是蒙古裔满族人,从小背古诗,学国学,写汉字。17岁那年,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在那里,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

    也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传承古诗文,让国粹定扬光大。

    动荡年代,叶嘉莹经历了家道败落、丧母之痛、父子失联、丈夫家暴、女儿女婿车祸双亡等一系列打击,但都没有影响她对信念的追求。数十年间,她辗转大陆、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但无论在哪儿,她都会把自己的知识、见解倾囊相授。

    为了让世界了解汉文的精妙,叶嘉莹42岁时重新学习英语。她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面蕴含了多么深厚的意境,你翻译成‘I saw the southern mountain’,这是什么?”

    1974年,50岁的叶嘉莹终于踏上了阔别30年的放土。兴奋之余,她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写下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在火车上,叶嘉莹看到一位年轻人正捧读《唐诗三百首》,深深感到,尽管这个民族历尽磨难,但诗歌的灵魂仍在。

    1978年,叶嘉莹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中国的学校需要教师,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一了封申请信——“这一生没有什么是我能决定的,这是我第一次自主选择”。她情愿回国教书,自出旅费,不接受国家一分钱,也不要任何报酬。

    学。1979年,国家教委批准了叶嘉莹的申请,安排她去北大教书。不久,她又应邀去了南开大

    南开大学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讲授汉魏南北朝诗。同学们反响极为热烈,临时增加的课桌椅一直排到了讲台边缘和教室门口,以致于有时叶嘉莹想要走进教室、步上讲台都十分困难。

    南开大学无奈规定:只有持听课证的同学方可入场。这引起了其他院校学生的不满。天津师范大学一个姑娘竟然用萝卜仿刻了文学院的图章,自制了一个假听课证。一时间,真假听课证统统洛阳纸贵。每次上课,教室的阶梯和墙边,依然挤满了或坐或立的人。

    此后的三十多年,每逢假期叶嘉莹就飞回国内讲学,直到2014年定居南开。

    很多人知道叶嘉莹,是从1857万元的捐款开始。

    2018年6月3日,在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叶嘉莹通过视频宣布,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太学,用于设立“迦陵基金”。尽管校方遵从了叶嘉莹和家属的意愿,对捐赠做了低调处理,但消息还是在网上传开了。

    如今,94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依然站在讲台上,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选自《博爱》2018年9期有改动)

    1. (1) 选文写了叶嘉莹先生人生中的几件事,请根据文意,在空白处依次补充相应的内容。)

      踏上讲台讲课———执着追求信念————终于踏上故土——如愿回国教书————依然站在讲台

    2. (2)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只见她背微弓,脚微颤,在保安的搀扶下走进教室。(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南开大学无奈规定:只有持听课证的同学方可入场。(说说句中“无奈”一词的含义。)

    3. (3) 文中的叶先生明明是女性,文章却没有用“穿裙子的女士”为题,这是为什么呢?请联系文章内容分析题目的含义与作用。
    4.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概括出“穿裙子的士”身上哪些品质,你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链接材料】

      ①1978年,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而且不要任何个人待遇,只为让古老的诗词文化藏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有学生曾经问道:“您讲的诗词很好听,可是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叶嘉莹先生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谈到讲授诗词的初衷,叶嘉莹先生说:“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②南开大学原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