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先民们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运行规律,直观反映四季变化。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借力世界盛会大舞台,一跃成为“中国式浪漫”的代名词之一,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圈”奠定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受到一定冲击。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从中汲取智慧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