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③文化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④文化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
①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传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④推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发展动力
①文化产品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要警惕西方辱华文化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尊重审美的多元化表达
④我国文化产品需要传播正能量,要坚持文化自信自觉
①该诗与唐代民俗风情相互依赖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④文化需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①作为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②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③适应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文化寓意鲜明,说明只有经济发展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①文化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
②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③人们还应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
④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②促进文明交流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
③推动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诞生
④使“一带一路”沿线成为世界文化中心
①展现了祖国大美山河,丰富了文化产品的供给
②突显了社会效益,建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③介绍了多样和谐的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④展示了真实的中国,推动了文化传播
①取决于形式的新颖、内容的丰富
②增强了爱国的情感、担当的意识
③凸显了开放的必要、传播的价值
④展现了教育的意义、文化的力量
①能够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提升思想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方向保证
③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④有利于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①优秀的电影必须如实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创造价值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优秀的文化作品要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③抗疫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精神武器
④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讲好抗疫故事的根本途径
①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中国精神和文化成就
②承载着党和人民奋勇斗争的光荣历史,有利于赓续红色血脉
③对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④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文化自信的源头
近年来,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受到观众喜爱,抖音推出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也非常受欢迎,相关话题播放量已超5亿。《大家聊唐诗》节目分享的“读诗为什么使我们更有力量”吸引了570万人次在线观看。这些出圈的诗词节目充分表明,中国古典诗词在当下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借助高科技或新的传播平台,古诗词正绽放出新的魅力。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芯片,最大的同心圆,可以激活、开启当代人优雅的生存智慧。但人与人的年龄、职业、身份不同,对诗歌的认识也不同。有人认为,诗意味着一种优雅的生存状态:有人认为,只有诗歌才能够医治理性带来的创痛;还有人认为,诗是参加雅集唱和的一种技能。
古圣先贤的智慧、品格可以光照当下,成为我们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青少年若能够从诗词中读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的力量,进而让古人的诗和当下的人之间产生一种呼应,这样就完成一种诗词上的传承,文化上的赓续。
结合材料,运用“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中国古典优秀诗词的当代价值。
经过数千年传承发展,我国传统乡村文化丰富多彩。世代累积的族规祖训、家训家风,各种礼仪讲究、原汁原味的乡村婚礼、寿筵、乔迁、丧葬、祭祖、庙会等民俗活动,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友善、团结和谐,蕴含着农耕文明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伦理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仍然是当代人从中寻找到的心灵的归依和精神的“原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地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注重保护利用好古镇古街、祠堂民宅、廊桥亭台、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文化多一点“时光的味道”,承载并留住更多美丽“乡愁”。加强对传统乡村文化资源活态传承和活化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与乡村休闲观光游相结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荧屏重要的创作宝库。近年来,呼应时代之需,电视荧屏掀起了一股“国风”创作潮流。围绕“国风+”而垂直细分的原创节目不断涌现,让更多文化瑰宝走下殿堂,走向大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耕多年,打造出《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一批现象级国风节目。其中,《典籍里的中国》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等多元手法,以追根溯源、旁征博引的方式探寻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河南广播电视台从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获得了创意的灵感,推出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多场中国节日特别节目,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形成了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的新主角。新媒体平台通过大屏端高密度、高频率播出,小屏端与快手平台达成深度合作,在微博、快手、抖音、B站、 今日头条、大象新闻客户端等多平台分发,实现了传播的主体化、最大化。
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加强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
近年来,国潮服饰成为时尚聚光灯的焦点。壬寅虎年的央视春晚上,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身穿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服装在太空迎接农历新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健儿的国潮服饰成为亮点;时装周舞台上、商店橱窗里的国潮设计层出不穷……国潮服饰以人们对中华美学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以当代国际流行风尚为基础,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构建视觉系统,回应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今天,国潮服饰出现在人民美好生活的各种场景中,礼服、休服、运动服、家居服等各类服饰中都能看到国潮系类的身影。以醒目汉字为主要设计元素的运动服,印有民族特色纹样的外套以及结合珐琅、绒花等传统工艺制成的首饰等,受到众多时尚爱好者喜爱。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先民们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运行规律,直观反映四季变化。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200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不断焕发着新的光彩。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借力世界盛会大舞台,一跃成为“中国式浪漫”的代名词之一,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圈”奠定基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受到一定冲击。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顺天应时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从中汲取智慧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