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泸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伦”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土社会中,由于关系网络中心的“己”不同,即使父母相同,兄弟两人的亲属体系也不尽相同。 B . 在乡土社会,地缘圈子范围大小会依着圈子中心的财富和权势的变化而伸缩,可以大,也可以小。 C . 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糊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D . 西方社会中,群己界限分明,公私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呈水波纹状的,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所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 B .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 C . “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老百姓是不能够随意改变这种有差等的次序的。 D . 西方社会学注重群体内外界限的划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因此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
      A . 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农民自治组织。 B . 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 C . 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权责明确,在公司召开会议时,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 D . 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的孩子。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我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国人却能够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请结合材料,运用差序格局的相关知识对此变化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