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梁启超最先提出并区分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两个概念,并且,他始终坚持“大民族主义”,反对“小民族主义”。他说:“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大民族主义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处于对立的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反对外敌侵略和参与世界竞争;因此他在与革命党人辩论时,始终以国家而不是以种族作为民族主义的载体,坚持一种国家主义的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史》
材料二: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激烈,世界大战阴云密布,世界大同也好,人类和平也好,远没有得以实现的可能。这些使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常常陷入矛盾的窘地,在实践上也显得软弱无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孙中山经过了一段苦闷、彷徨、探索之后重新检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指出,“不知世界主义,我中国实不适用,因主权丧失以久,宜先进富强,使世界各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方配提倡此主义。”……“世界主义是藏在民族主义之内。”“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国之治。”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孙中山将民族主义作为大同学说的前提,以天下大同作为民族主义的归宿。这种结合,使其大同思想摆脱了幼稚,空想的色彩,又使其民族主义学说更富有理想性,从而使得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编《孙中山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