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3-02-06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   )
    A . 服饰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B . 纺织工艺的水平进步大 C .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 . 服饰色彩的地域性明显
  • 2. 战国时期,黄老帛书《经法·君正》篇指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时而树”;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   )
    A . 注重遵循自然规律 B . 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C . 铁犁牛耕已经普及 D . 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 3. (2022高二上·沙市期末) 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分布,由王都(大邑)、区域性中心聚落(大族邑)、次级中心聚落(小族邑)及众多村落(属邑)组成,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这种格局本质上反映了(   )
    A . 早期王权国家的形成 B . 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 C . 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 . 国野分立的城乡之别
  • 4. 商朝时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但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 .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体现了浓厚的宗法色彩 C . 只有周王亲属才能受封 D .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格局
  • 5. (2022高一上·牡丹江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丝绸之路始通 B . 北方经济发达 C . 民族交融加强 D . 南北政权分立
  • 6. 下图描述了我国古代某一历史现象,下列诗句反映的时代特征与之相符的是(   )

    ​​​​​​​

    A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 . 周室衰微不共国,干戈终日互争强 C . 重镇如割据,轻权绝纪纲 D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7. 据《新唐书》记载:“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这( )
    A . 增强了官营手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B . 导致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丧失 C .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 D . 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 8.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十六日,清政府令各省“凡市集落地税,其在府、州、县城内,人烟凑集,贸易众多,且官员易于稽查者,照旧征收,但不许额外苛索,亦不许重复征收。若在乡镇村落,则全行禁革,不许贪官污吏假借名色,巧取一文”。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
    A . 清政府的商业政策较为灵活 B . 私营工商业受到严格控制 C . 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D . 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 9. 隋唐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共同组成最高政权机关。其中门下省在日常政务的处理过程中处于枢纽地位,这是因为门下省(   )
    A . 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 . 负责草拟及颁发皇帝的诏令 C . 宰相集体议事于政事堂 D . 秉承政令加以贯彻执行
  • 10.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
    A .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B .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C .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D .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 11. 根据《隋书·地理志》对隋炀帝时全国190郡风俗的记载,谭其骧指出“当时被誉为尊儒重礼的,只有中原21郡和荆扬17郡共38郡,仅占全国190郡的五分之一,……长江流域尊儒重礼郡数已接近中原”。这反映了隋炀帝时期(   )
    A . 儒学发展呈现出地域差异 B . 南方已是全国文化的重心 C . 北方民众伦理观念的淡薄 D . 儒学正统地位遭到了挑战
  • 12. 南宋后期,《袁氏世范》在分析士大夫子弟可就之业时,虽然仍将习儒登进士而致富贵视为首选,将私塾教师作为第二选择,但同时也将代书人、巫医、僧道、农业、商业、技术等作为养生之计。这反映出宋代(   )
    A .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 .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 .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 政府商业政策发展变化
  • 13. 据统计,在宋太宗统治的22年中平均每年录取进士近70人,比太祖时增加了5倍,此外,每年还要录取大批特进(宋官,正二品),且进士立即授官,并优等注拟(拟定官职),从而打破了此前进士不经吏部考核不得授官的惯例。这一做法(   )
    A . 打破了特权阶层的垄断 B . 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C . 加速了冗官局面的形成 D . 体现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 14. 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用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   )
    A . 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 .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 .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 . 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 15. (2021高一下·淮北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这里“黯然失色”的主要原因是(    )
    A . 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 . 新的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 C . 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D . 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 16. 观察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 . 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 . 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 . 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 17. 1884年甲申马尾海战以后,清廷决定今后海军建设方针由“造船育才为主,买船引进人才为辅”改为“以购买西方铁甲船为主”,国家安全战略由“联俄防日保韩”改为“联日拒俄保韩”,相应地国家军事战略由“塞防海防并重”改为陆海战略失衡的“塞防独重”。清政府的这些做法(   )
    A . 表明近代中国海军建设进入体系化 B . 体现清朝在对外管理体制上的日益完善 C . 标志清朝践行藩属外交体制的失败 D .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
  • 18. (2022高二上·通榆月考) 清末废除科举制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使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
    A . 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 . 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 . 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19.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废止使用文言文的国文教科书,并陆续公布注音字母、标点符号,确立白话文为主体的说写方式。这表明北洋政府(   )
    A . 基本赞同新文化运动的理念 B . 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 C . 力图拉拢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D . 重视文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 20. (2016高三上·新乡月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 .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 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 . 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 . 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 21. 1922年,中共二大发出号召:“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我们应该号召全国工人、农人在本党旗帜之下去加入此种战争。”这一号召(   )
    A .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B . 直接促成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 C . 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中心任务 D . 表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 22. (2018高三上·鹤岗月考)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这说明(    )

    A . 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 B . 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 C . 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 D . 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
  • 23.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中共文委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中小学普遍开设近代世界史与中国革命史课程,教材由马克思主义史学小组编写,涉及中国革命的任务、性质和动力等内容;八路军也要求所有干部和战士学习历史。据此可知,当时(   )
    A . 马克思主义引导了国民教育 B . 抗日根据地教育体系完备 C . 历史教育成为文化工作重心 D . 中共重视文化领域的抗战
  • 24. 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 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 B . 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 D . 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 25. (2017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 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人均粮食产量比1913年还要低。同年,中国各地的粮食供应紧张。这一时期中苏两国农业出现的问题(    )
    A . 制约了中苏两国工业的发展 B . 导致了市场经济模式产生 C . 催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 .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实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 2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北方两年三熟制已有规模。清代北方两年三熟制有了更大发展,直隶开辟的井地(灌溉土地)“每亩可收麦三斗,棉花每亩可收七八十斤。其余种植烟草、染料等项,计所获利息,井地与旱地实有三四倍之殊。”在北方实行二年三熟制土地比一年一熟制可增产12%至32%。在南方实行稻麦二熟制和一年三熟制,推广种植双季稻。实行多熟制,等于提高了单位土地利用率。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番薯在乾隆时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康雍之际,内地各省区以及东北盛京都有玉米种植,但真正大规模推广是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初与大批流民进山垦荒之后,很快成为那里的主要粮食品种。在陕南、湘西、鄂西和赣南等地,外地客民进入丘陵山区广植玉米,成为新发展的农业地区。

    ——摘编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的生活水平》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3.7亿斤。新中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超级稻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一大批高产、超高产、广适性的超级稻、杂交小麦、杂交玉米等粮食新品种选育推广,为我国提高粮食单产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通过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临时收储等措施提高农业收益,到了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提高到6095亿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历史上少有的粮食连续增产阶段。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142亿斤。但是我国的粮食消费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受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制约,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等严峻挑战。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新战略,是我国保证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回顾和展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及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哪些挑战?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最先提出并区分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两个概念,并且,他始终坚持“大民族主义”,反对“小民族主义”。他说:“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大民族主义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处于对立的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反对外敌侵略和参与世界竞争;因此他在与革命党人辩论时,始终以国家而不是以种族作为民族主义的载体,坚持一种国家主义的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史》

    材料二: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民族危机日益激烈,世界大战阴云密布,世界大同也好,人类和平也好,远没有得以实现的可能。这些使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理论常常陷入矛盾的窘地,在实践上也显得软弱无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孙中山经过了一段苦闷、彷徨、探索之后重新检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指出,“不知世界主义,我中国实不适用,因主权丧失以久,宜先进富强,使世界各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方配提倡此主义。”……“世界主义是藏在民族主义之内。”“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国之治。”这些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孙中山将民族主义作为大同学说的前提,以天下大同作为民族主义的归宿。这种结合,使其大同思想摆脱了幼稚,空想的色彩,又使其民族主义学说更富有理想性,从而使得他的整个理论体系得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编《孙中山文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不同,并说明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何重大发展。
  • 28. (2022高三上·沈阳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唐以后的总的趋势是向平民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突出世俗性、合理性、平民性。对整个宋明理学的评价应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进行,它是配合、适应了社会变迁而产生的整个文化转向的一部分。当然,思想的发展也有历史的渊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心性见于《孟子》,天理人欲出于《礼记》,这些经典的问题经过理学家们的不同诠释赋予了新的意义。

    ——摘编自陈来《宋明理学》

    材料二: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旻《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出现的原因,并分析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的进步

      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 29. 材料: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军人的威息,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识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中国既处于今日之世界,非努力打退侵略的恶势力,决无可以自存之理。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努力于外交的改进。废除不平等条约,已定有办法。关税业已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亦已有实行之期,租借地成海卫已交还。租界亦有交还的。然在今日情势之下,此等又都成为微末的问题。我们当前的大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则这些都不成问题;在大问题还没解决之前,这些又都无从说起了。在经济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更无生息的余地,资源虽富,怕我们更无余力可沾。在文化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亦断无自由发展的余地。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