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成行政区划 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 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后改为郡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缗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 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 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 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 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