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年...

更新时间:2023-02-09 浏览次数:48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春秋时期,虽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但交战双方约时而战,列队鸣鼓而战,在战争过程中不杀黄口(指小孩)、不擒二毛(指年长之人)是一种普遍的原则。这反映出(   )
    A . 成年男性成为战争的主体 B . 诸侯有意控制战争的杀伤 C . 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 D . 社会礼制对战争观的影响
  • 2. 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   )
    A . 设置丞相 B . 设立御史大夫 C . 推行郡国并行 D . 实行推恩令
  • 3. 《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
    A . 封建统治者限制商业活动 B .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 . 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 D .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 4. 唐朝前期,“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之职也”,集体宰相制逐步形成。一些充任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一政治体 制的特点是(   )
    A . 分工细化,效率低下 B . 分权制衡,杜绝暴政 C . 相权分化,突显皇权 D . 集体议政,反馈民意
  • 5. 元代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同时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   )
    A . 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B . 平衡了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利益 C . 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 D . 折射出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分离
  • 6. 史载,清乾隆皇帝推崇两汉经学,多次在经筵讲学(大臣为皇帝讲解儒家经典的活动)中对程 朱理学提出质疑;在刊印儒学经典时,他更重视“五经”而冷落宋儒推崇的“四书”。这反映出 乾隆时期( )
    A . 皇帝推动儒学复兴 B .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C . 思想领域渐趋保守 D . 君主意图控制思想
  • 7. 李鸿章率淮军与太平军作战,发觉太平军之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 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逐渐认识到中国的武器与西方的差距。这些思想对他后来积极参与 洋务运动影响很大。由此可以看出(   )
    A . 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B . 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 . 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 .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 8. 梁启超指出:“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于( )
    A . 措施未全面实施 B . 存在急功近利倾向 C . 只变法而不变人 D . 没有涉及政治变革
  • 9. 辛亥革命后,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广西、安徽、广东等14个省先后 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独立后的各省分别发生了规模不等的排满革命事件,以示和清廷彻 底决裂。这表明(   )
    A .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现 B . 改良道路被国人所抛弃 C . 清朝专制统治土崩瓦解 D . 资产阶级掌控全国政权
  • 10. 在五四运动的震荡下,整个中国从沉睡中复苏了。以往革命者,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千方百计动员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 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B . 展示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C . 实现了民主革命的转折 D . 初步实现了运动斗争的目标
  • 11. 1935年,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又改为民主共和国。1937年,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走向合作 B . 适应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C . 国共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 . 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 12. (2021高二下·普宁期中) 中共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该科学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C .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 . 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 13.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 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   )
    A . 国际形势不断缓和的结果 B .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 .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体现 D .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结果
  • 14. 2019年1月29日,上海合作组织第一个公共外交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建立。该中心成 立第一年举办30多项活动,包括博览会、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及成员国非政府组织会晤等,以 增进成员国间的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   )
    A . 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合作 B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 开始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D .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
  • 15. 有不少人曾问“两弹元勋”邓稼先:“原子弹成功后,你得到多少奖金?”他总是笑而不答。直到1986年病危时,杨振宁看望他时,提起此事,他才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邓稼先的这一事例反映出( )
    A . 新中国初期国家科技投入不足 B . 新中国初期科技事业发展缓慢 C . 科技人员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 D . 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王朝成功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汉初郡国并行,此后在郡国之上设刺史部,监察地方,再后演变成行政区划 州。汉朝对边疆地区大约有三种辖治方式:一是设 郡县直接管理;二是设属国间接管理后改为郡县者;三是设都护、中郎将、校尉等对西域各部、匈奴和羌、乌桓、鲜卑各部进行管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北宋榷场贸易货物在“澶渊之盟”前,从宋输出的有香药、犀角、象牙及茶“澶渊之盟”后“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缗帛、漆器、粳糯”等……大量茶叶的北运,极大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铜、锡输入辽以后,大大促进了草原地区的广泛开发,加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陈宏茂《试论宋辽间的榷场贸易》

    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指由当地民 族首领世袭担任的宣慰司、知府、知州等职务。虽然土司承袭在形式上必须经过中央批准, 并承担缴纳赋税、出兵助战等义务,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 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 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北宋権场贸易繁荣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实施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4. (4)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制度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认识。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元朝疆域辽阔,远超前代,国事繁多,而三省制的症结在于决策程序繁多,各部门互 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而不利于统治。元世祖忽必烈深受启发,决定袭金旧制。而 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上也有了创新。

    ——摘编自魏国栋等《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历时演进》

    材料二:元代蒙古、色目文化给江南文化注入了新的质素,使江南文化的范畴得到扩展,内涵更 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江南又为人才渊薮、文化昌盛之地,人口众多,寓居的蒙古、色目人 杂居于此,和汉人进行全方位的接触,必然接受江南文化风尚的影响。

    ——摘编自潘清《元代江南社会、文化及民族习俗的流变一以蒙古、色目人的移民对江南 社会的影响为中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上的制度创新及其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元代江南文化昌盛的主要因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崭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这是共产党人自1927年9月开始公开打出苏维埃革命旗号后始终追求的一个革命目标。1931 年 11月7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旗帜终于在江西瑞金的上空升起来。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仅仅存在了3年。在之后的日子里,中共中央和红军也还坚持着苏维埃革命的旗号,而作为一个国家形态的政治符号,它事实上已经随着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而开始长征,以及很快到来的政策变动,归于消亡了。

    ——摘编自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材料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如笼统地称为中国抗战,应是十四年,包括1931 年9月至1937年7月的局部抗战和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全国抗战两个大的阶较。人们习惯所称的“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指全国抗战,即抗日战争时期。

    ——摘编自岳思平《抗日战争究竟是8年还是14 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世纪 30年代国共关系的变化以及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共关系变化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十四年抗战"这一观点。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做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以及破除封建落后的小农经济的问题,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农业已经被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所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毛泽东明确指出,合作社是目前我们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最重要形式。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


    ——摘编自张莹《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当代价值》


    材料二:(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思想,即在我国重工业仍有待发
展的情况下,应先实现农业上的合作化,然后才能将大机器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合作化完成了,这就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同个体经济之间的大矛盾”。集体化道路打碎了过去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将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原料、劳动力和市场等显然不能通过对外掠夺进行血腥暴力的原始积累,只能从农业发展上下功夫,使农业的发展服务于工业。


    ——摘编自梁晨展《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辨析》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乡差别大、农民贫困.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工业的加速发展,城乡差别、农民贫困呈现出扩大趋势,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对解决农村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维护农村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不是单纯为了合作化成立合作社的组织行为,而是要运用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从而缩短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使农民过上生活富足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杨雅静《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概述毛泽东推进农业合作社的目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合作化是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个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举例说明当时我国农业方面所进行的实践探索及理论成果。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对于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