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各题。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1. (1) 下列关于“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其实就是说诗歌语言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B . 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故意不让人察觉。 C .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语言形象中的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的结果。 D . 具有暗示性语言的诗歌往往给人以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感觉。
    2. (2) 关于“木”会暗示着落叶的原因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B . “木”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 . “木”与落叶有着必然的联系,想到它是正常的。 D . 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
    3. (3) 古代诗歌中常用“叶”来替代“树叶”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 . 用“树叶”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C .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D . 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树叶”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