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作为最早的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首次开设各国史略、翻译选编课程。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法国革命记》以及新史学思潮兴起后的《西力东侵史》等著作的编译与研究,推动了世界史学研究的高潮。辛亥革命后,世界史学科建设开始起步,对中国出路问题的论战逐渐较多地涉及中外历史的比较问题,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世界学科建设发展起来。至新中国成立前,世界史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及著作,如陈衡哲的《西洋史》、周谷城的《世界通史》等,研究范围涵盖世界上古至近世的政治、经济、文化。
——摘编自陈琼《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
材料二:
二战后,霍奇森等学者认识到当时美国历史教育中盛行的西方中心论带来的局限性,特别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政府和学界普遍感到需要了解非西方文化。随后在以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的学者推动下,全新世界历史课程应运而生,其著作《全球通史》把传统的史学单元民族国家替换成了模糊的实体,既有地理实体,又有文化实体。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消释地球上所有边界的方法是采用世界作为分析单元”,要求以全球视野从事历史研究。
——摘编自李俊妹《美国“全球史”的萌芽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