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强调“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明确“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的文化方向;在文学艺术上,强调“积极发展适合人民利益和需要的文学艺术创作,加强艺术实践”;在倡导的国民精神上,强调要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要把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革命热情运用到建设中来,意气风发地建设新中国;在教育战线上,改革旧教育,发展新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特别是有关工业建设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努力推进各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在1956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摘编自曾丽雅《新中国成立以来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1985年9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是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了给“七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保障,会议对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会议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发扬奋发图强、致力四化的献身精神,这是保证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思想条件和群众条件。针对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的问题,邓小平着重指出: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文化教育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
——摘编自郭德宏《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改革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