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漏后的遗留物质对环境和人的破坏与危害,包括核辐射等本身引起的污染。核武器爆炸是核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但石油开采、矿石选矿等工业生产也会造成天然放射性物质富集在工业废料中造成核污染。核污染被称为“看不见的恐怖杀手”,具有长期、稳定、隐秘性等特点。
一旦发生核污染,居住在此地的人们只能被迫迁徙他地,在泄露区域建立隔离区。极长的时间内人们都不能再踏足此地。隔离区内的人为干扰活动大大降低,人类的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生活用地被其他自然动植物迅速占领,但与此同时因为人工种植用地的衰退也会使植物的异质性发生巨大的变化。
预防核污染很重要。大力宣传放射性污染物的危害性,使普通民众少接触或不接触放射性核素,并让放射性核素生产、使用等人员提高警惕。
核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核武器的爆炸,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核武器大国除了要管控核武器,也要合理设计、建造、运行核电站,核电站废料要尽量回收,把排放量降到最小,不给人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核污染的治理也很重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除了可以利用吸尘法、擦拭法、超声波法、压缩法等物理方法,也可以利用清洗剤溶解、剥离设备表面放射性涂层和氧化膜等化学方法。为了降低污染,应当尽可能地将二者结合,并不断细化和完善综合使用方法。
(摘自《核污染的危害及预防》有改动)
【文本二】
日本首相管义伟12日表示,将核电站中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水排放至海洋。中国外交部要求日方切实以负责任的态度,审慎对待福岛核电站核废水处置问题。更有网友留言:海洋是世界的,不仅属于人类,日本“一倒了之”是一种“暴行”,一种“愚蠢举动”。
相比物理和化学方法,如今各国虽然都在努力发展治理核污染的生物技术并获得一定进步,即通过基因工程、酶工程研发出吸收放射性核素的微生物,从而清除转移为液相的放射性核污染物。但德国研究机构认为日本的核污水处理技术(ALPA)依然不能完全去除放射性同位素,如锶90、碘129等。而有日本专家竟认为“海洋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排放放射性物质,即使污水流进太平洋,但通过海洋自净能力,生态环境也能很快恢复”。
“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广东海洋大学原副校长朱坚真反驳到,“这种恶劣影响不可能在短期之内消失,甚至几百上千年都消失不了。核污染因为水体相连对整个海洋有很大影响。”核污染的放射性核素都有固定的半衰期,根据核素种类的不同,半衰期从几分钟到几千年不等。所以,核污染一旦形成,就会存在很长时间,难以消除。
(摘自网易新闻,有修改)
【文本三】
在核污染区域,几乎所有的生物都会受到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科学家曾对切尔诺贝利核泄露隔离区的植被进行了调查和统计:
核污染隔离区植被相关指数统计表(%)
年份 |
1975 |
1985 |
1987 |
1991 |
2001 |
2019 |
植被密度指数 |
0.87 |
3.41 |
3.92 |
4.31 |
4.85 |
5.16 |
植被异质指数 |
1.55 |
1.50 |
1.18 |
1.16 |
1.04 |
0.95 |
注:密度指数=植被面积/隔离区面积 异质指数=人工植被面积/自然植被面积(摘自《核事故对生态环境影响》有改动)
【文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