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大,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3月20日是世界无肉日,为拯救动物、保护环境和改善健康,贵阳格桑花开素食餐厅举办了“地球卫士”免费素食公益活动,呼吁市民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你们知道吗?吃一顿素=种180棵树,动物的碳排放远高于植物……”志愿者刘娱宏给来宾介绍碳排放知识,来宾们纷纷贴上“地球卫士”的号牌,聚精会神听着讲解。
当天中午,近百名参加活动的嘉宾在格桑花开免费享用素餐,响应世界无肉日的号召。这次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摘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乙)
古人如何点灯
①自从发现了“钻木取火”这个大自然的奥秘,人类便结束了黑暗史。但是在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的千百年,中国古人又是怎样照明的呢?
②点灯点的是何物?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油灯。当时油灯的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为少数人享用。奢侈一些的,还可以在油脂中加入料,燃烧时伴有袅袅清香,遮住油脂燃烧散发出的难闻气味儿。后来发展到植物油脂,这虽比动物油脂资源多,使用人群扩大了,但仍然普及不到普通民众,穷人就更别奢望了。就像匡衡、车胤、孙康这些好学却穷得点不起灯的人,只能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为自己换取夜里读书时间,如匡衡“凿壁偷光”蹭家灯火,车胤用纱布做口袋捕捉萤火虫来聚光照明,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
③普通百姓点灯燃不起动物油脂,用的是植物做的灯芯,取材较为广泛。汉代以前是点柴禾照明。到了汉代,灯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纤维。《齐民要术》里提到过“苴麻子”是捣治作烛的材料。古代名著《儒林外史》中的明代吝啬鬼严监生临死都不忘提醒家人灯里点的是两灯草,太浪费啦!可见到了明代还是燃灯草芯。
④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古代点灯用的是“火折子”,每次看到他们把火折子拿出来一吹就能燃起火焰,是不是很神奇?它是用纸做起来的一个小纸筒,在制作的时候要卷得十分紧密,然后用火把纸筒点燃后再吹灭,最后用盖子盖起来。这个时候一定注意得留些缝隙,这样才能够保证被吹灭的纸筒上面还留着一些火星,就是因为这些火星能够使火折子很容易再次燃烧起来,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复燃。当然这种火折子平常人家都能够用得起。
⑤以动物油脂作为燃料,最大的困扰恐怕就是油烟了。古人总不可能给每盏灯都加装一个抽油烟机,不过,办法总是有的。古人的办法是,在灯上加一个管道,将油烟引入装水的容器中。油烟溶入水中之后,就不会四处乱跑。大名鼎鼎的长信宫灯,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那个造型精美的宫灯,其实就是装水的容器,提灯的右手则是油烟行走的管道。
(丙)
揭秘古代人的低碳生活
“不是省油的灯”一语创源于何时我们暂不知晓,但其来源于唐代窑创造发明的省油灯,却是毋庸置疑的。省油灯是灯盏中的一种,它的碟壁是个中空的夹层,壁倒面有一个小国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灯体传递到水中,水受热蒸发,从而将热量带走,灯盏的温度和灯油蒸发的速率也因此降低,以此达到省油的目的。
到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依水而建,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如民间的水车)将中凉气送人屋中,或者机械将水传到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此“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
(摘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