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浦东一模) 近来,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还是“斯人也”,成为热门话题,该文节选自《孟子》。由此引出的学术争议,成为某校史学社团的探究课题,他们拟定了如下步骤:

    步骤一:了解《孟子》成书与版本变迁的情况。

    材料一现存可供研究的材料如下:

    《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有:宋刻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浙江杭州;元刻本《孟子》二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补刻唐石经《孟子》七卷,藏于南京图书馆。

    《孟子》注释本现存的有汉末赵岐与南宋朱熹分别著述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是今人能看到的最早完整注本,但历经千年的传抄、刊刻,版本错综复杂,目前可追溯到多种宋元刻本,和清朝乾嘉学派考据的版本。汉代刘向、郑玄等人的注本,现仅存清朝的辑本。随朱熹学说地位不断提升,《四书集注》影响巨大,版本众多,现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步骤二:分析相关学者的观点,推理判断。

    材料二关于这个问题,国家语文教材主编在微博上做出解释(节选):

    “是人”还是“斯人”?近日网上又在议论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一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何改为“是人”,其实并没有改,本就是“是人”。课文所选的是中华书局的《孟子译注》。我还查过宋代朱熹《四书章句》,也是“是人”。另查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同样是“是人”,并非“斯人”。古诗文大都有不同版本,字词有差异并不奇怪,所以要校勘。而语文统编教材所选的都是权威版本,不可能随意改动。这是需要说明的。

    1. (1) 《孟子》最初成书于什么时期?提出了什么社会治理的政治主张?
    2. (2) 《孟子》的版本在宋以后日益繁多的原因有哪些?
    3. (3) 依据材料二,说明该主编对教材选择的解释运用了什么史学方法?
    4. (4) 该主编的解释并未能平复争议,若要对其提出质疑,请谈谈你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