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 , 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摘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槌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④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於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犹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縋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B .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縋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C .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槌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D .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槌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圣”本义指听觉敏锐,引申为学问或技艺极高的人,也可称颂帝王,如“圣王”指三代以前的君王,即尧舜禹;《劝学》 中“圣心”指圣人的心怀。
B .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文中与前一句“朝廷”相对,指民间,和《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样都处在底层社会。
C . “稍”,从禾,肖声,本义是禾末,引申为副词,可译为“略微”,如文中的“稍有人焉”;也可译为“逐渐”,如《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辅 ”中的“稍”。
D . “正坐”指整理好衣衫,端正地坐着,也就是《赤壁赋》中“ 正襟危坐"之意,这里黄宗羲借以表示朝廷对学校的严格约束,损坏了学校应有了讽议时政的自由。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黄宗羲重视学校在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上的重要作用,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
B . 黄宗羲主张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学校评议而定,断然否认了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
C . 黄宗羲谈到学校变而为书院后,由于与朝廷的尖锐矛盾,被当作“伪学”而遭禁止,甚至被毁弃,影射与抨击了他所处时代的黑暗朝政。
D . 黄宗羲引用东汉太学三万人凭正气震慑盗贼奸邪之心、成功实现护国安君的史实,充分说明了学校议政的社会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摘以为非。
②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
-
-
(5)
黄宗羲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地方?请简要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