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节选)
文本二: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节选)
文本三: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吕氏春秋·尊师》节选)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 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 而不厌好教/ 而不倦其惟此邪
B . 后世将何/ 以称夫子/ 孔子曰/ 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 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惟此邪
C . 后世将何以称夫子/ 孔子曰/ 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 则好学而不厌/ 好教而不倦/ 其惟此邪
D . 后世将何/ 以称夫子/ 孔子曰/ 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 则好学而不厌/ 好教而不倦/ 其惟此邪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学者”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中“学者”与此义相同。
B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与诸葛亮《出师表》中“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中“所以”一词含义不同。
C . “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中“亲”指父母,比如常说的“双亲”指的就是父亲母亲。段玉裁曾说“父母者,情之最至也,故谓之亲”。
D .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中“师”与《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 字含义不同。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第一段第三、四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B . 文本一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C . 文本二中提到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D . 文本三将古今进行对比,并列举孔子好学好教以及天子敬学尊师的例子,阐述了尊师、重学、善学的重要性。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
-
(5)
用两个恰当的熟语(包括成语)描述文本三中孔子给你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