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福州期末) 阅读以下《乡土中国》选段,完成各题。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情达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文字下乡》)

    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一直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需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1.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字之所以会产生,最初是因为在时间和空间中人和人的接触产生了阻碍,由于不能当面讲话,就必须找到“代话”的方法。 B . 文字不能做到完全的传情达意,原因之一是传情达意和具体情境有密切的关系,文字作为一种“间接接触”的手段,很难准确传递出具体的情境。 C . 写作和说话有根本的区别。写作时必须依照文法来进行表达,但说话时就不能按照文法来进行,否则就会产生误会,引人嘲笑。 D . 文字是一种不太完善的工具,所以随着现代交流手段的进步,文字在人们交流活动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其不可替代性会降低。
    2. (2) 下列各选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表述是()
      A . 中国社会在基层上看是乡土社会,人们多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因此原本不需要用到文字来进行交流。 B . 中国的文字是从庙堂走向基层的,所以尽管中国是乡土社会,但在农村基层仍然有大量文字的使用。 C . 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他们的“愚”不在于不用文字,而在于没有认识到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必要性。 D . 文字下乡和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密切相关,只要这种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那么文字下乡就能够得以实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