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手里恰好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把它打开,看一下前面有没有一篇文章叫作《蘅塘退士原序》。如果连这篇文章都没有的话,你可能买了一本假书。
这个蘅塘退士,就是真书《唐诗三百首》的编者,他是清朝康乾时代举人。他在自序里说,他也听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他才要编一本三百首唐诗的书。
我上中学时,语文老师想让我们按《唐诗三百首》的顺序,一天背一首诗,这个计划不到一周就破产了,大家都背不出来。可当我有一天闲着无聊胡乱翻书,从最后一页翻起,忽然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也很好背啊”,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金缕衣》。首先它短,其次它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说金银财宝不稀罕,少年的时光才稀罕。当时我就看进去了,然后从后往前翻,看到有趣的诗就抄下来,不知不觉就把《唐诗三百首》翻了一遍。
为什么倒着读比顺着读容易呢?这和《唐诗三百首》的编撰体例有关系。你如果去翻目录,会发现它是以“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律”“七律”“ 五绝”“七绝”这个顺序安排的。从时间上说,古诗是汉魏时代就产生的旧体诗,律诗是隋唐时代产生的新体诗。从格律上说,律诗规范,古诗自由,律诗有一定的格律,而古诗没有。从内容上说,古诗的传统,特别是五言古诗的传统,就是要讲仁人君子最深刻的情感和最高尚的追求,所以它比较厚重;而绝句则短小轻盈,只是写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古诗在前,律诗、绝句在后,你顺着读,就是从难往容易读。这虽然符合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却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A)
《唐诗三百首》对儿童来说怎么读最好呢?有能力、有条件的,就自己删改,由浅入深、由短到长地重新进行编辑。(B)先学书中的“五绝”“七绝”,再学“五律”“七律”,最后慢慢地往“古诗”走。在这个基础上,删去不符合现代人价值观的忠君诗、贞女诗;跳过太长的乐府古诗;先搁下绕几个弯子需要一堆背景知识才能懂的有寄托的诗;剩下的一百首左右的诗,能很容易被孩子理解和背诵。
至于到底是哪一百首,具体还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家长和孩子。我建议,家长先看一遍七绝和五绝,总共有八十多首,觉得不需要看注释就大致知道什么意思的,先勾出来,然后要求小朋友从这部分勾出来的绝句学起,又短又简单,音律又有规律,就很容易上手。绝句部分学完后,小朋友已经有一定的诗歌素养了,这时候可以把书给他,再让他看律诗部分,挑喜欢的诗往下学,暂时不喜欢的就跳过。等有了一部分律诗的积累,他才能对《唐诗三百首》前半部分的古诗产生理解的基础。一般来说,到了初高中阶段,有一定诗歌素养的孩子自然会爱上那些很长很长的乐府古诗,因为这些诗脱离了律诗的格律要求,写得情绪饱满、一泻千里,让人目眩神迷,但这都要等到拥有青春期那种激烈敏感的心理状态后才会痴迷。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求全背、全懂、按顺序。唐诗五万多首,你背了三百首也只是沧海一粟而已。重要的是找到感觉、找到兴趣。(C)
最后谈谈插画问题。古时有专门为某首诗配的画,比如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月、清泉、苍松、白石都画出来。但不是所有诗都有现成的画配,书商出书时,也不愿意花成本去找画家一首首照着诗画,所以就找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图印在书上——《登幽州台歌》配了一个人呈45度角仰望星空,《滕王阁诗》 又是这个人呈45度角仰望星空,《望月
怀远》还是这个人呈45度角仰望星空,看起来花花绿绿很好看,其实和诗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会干扰对诗的理解。儿童和成人不一样,他们首先读图,然后再读文字,他首先获取的是图的信息,再获取诗的信息,而这两个信息是错位的,他当然拒绝这首诗了。(D)所以爸爸妈妈在买《唐诗三百首》时,要自己认真看几幅图,看看它就是做个样子,还是真的从诗意中引发出来。如果没有判别的能力,宁可买不配画的。
《唐诗三百首》的问题就讲到这里。归纳一下这一课的重点:第一,检查一下你买的是不是本假书;第二,;第三,;最后,靠谱的插图本不好找,不要看到花花绿绿就买。
[材料一]最成功的就是现代文学家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他教孙子孙女背唐诗,就自己编了一本《诗境浅说》,先学“摘句”,就是不学整首诗,先学十个字或者十四个字的一联;再学绝句和律诗;古诗先不学。
[材料二]民国时候,清华大学有一个学生名叫浦薛凤,后来留学哈佛,当过台湾省政府秘书长、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编辑,老了之后在美国当教授,他在二十岁时就自己选了一本《白话唐人七绝百首》。他才不在乎什么《唐诗三百首》,他从《全唐诗》中自己选,觉得有趣的、有感觉的就选进去,北大校长蔡元培给作的序,当时连印了十几版,是畅销书。
[初中教材中的李白诗篇]《行路难》《送友人》《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