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综合题
  • 1. (2022八上·温州期中) 阅读

    [名著笔记]

    斯诺眼中的周恩来——

    真诚热忱:考虑斯诺去保安路途遥远,便送给他一匹马。

    善于计划:⑴ ……

    态度温和:他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里的“无知土匪”形成奇特对照。

    ⑵……:在乡间散步,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肩上。

    ⑶生活简朴: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

    ✧人物评论:周恩来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斯诺

    [课堂笔记]

    那些故事中的吉光片羽,不是他者的叙述,而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自己。——丁士轩

    [补充阅读]

    周恩来在南开

    [英]迪克威尔逊

    ①1913年夏末,周(恩来)到南开中学报了到。南开在对待学生及其观点方面,采取的是自由甚至是民主的做法。-然而,该校的学术标准是很高的,考试往往是很难对付的。校长相信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发展他们自己。

    ②根据周入学考试的成绩,他被分到五班。但是,由于他的良好背景及他给人的印象,学校允许他直接进入了四班。当他进入四班的教室时,唯一空余的位置是挨着一个叫吴大个的非常高的学生,周不得不与他同桌上课。下课时,周向他的邻座介绍了自己。周渐渐地与吴形成了牢固的友谊,他们一起吸收子六个结拜兄弟。周的另一个伙伴是学校最好的学生之一,叫马骏,是个穆斯林。他后来在天津作为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之一与周在一起亲密工作。

    ③然而,在南开中学上学期间,对周的进步起主要作用的并不是任何一个学生,而是校长张伯苓博士。这位杰出的现代教育家几乎从一开始就对周产生了兴趣。当他几次看到周在一小时内完成了要求两小时做完的作文后,他发现了这个男孩的才能。在南开中学的第一个学年里,周写了一篇文章,激励同学们尽可能地为国家而努力学习,肩负起中国未来的责任。这是一种保持了周恩来特点的信仰和爱国热情的混合物。他加入了讲演会,参加和其他学校的辩论。为了使所有的事业都获得成功,他通常在其他同学都入睡后,继续工作到深夜。

    ④作为校长的张伯苓还热心于戏剧。不久,他把周也拉入了学校的舞台演出活动。值得重视的是这些常常由男生演员创作的剧本,不仅是为了娱乐,同时也是为了受教育。他们意欲使观众从中发现民主的真谛,科学的思想,妇女从传统的社会地位中获得解放及破除迷信等。在封建习俗中,女人不能与男人一起同台演出。由于周长得好看,声音尖细,以及他巨大的魅力和沉着冷静,他明显是女性角色的候选人。因为周志愿演了一次,以后便形成了一个习惯:他总是扮演女性角色,在《玩偶世家》中演娜拉,同样在《一元钱》《一念之差》里扮演了更朴实的女性角色。

    ⑤在后来作为政治家的生涯中,他运用这些舞台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他开展辩论的艺术是绝妙的,”周的一个同事观察到,“包括不时故意装出的语句不连贯和不流畅——但却能说服每个人。他是我所见过的最伟大的演员。他演剧时,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使他的观众也都跟着他笑,跟着他哭。这才是在演戏!

    ⑥1914年年初,周和两个朋友建立了一个课外学习的新社团,取名为“ 敬业乐群会”。乐群会创办了会刊,取名为《敬业》,共出了6期,周为会刊写了大量文章。在周担任主编的后几期刊物上,他开辟了“飞飞漫墨”专栏。其中,他抨击了中国腐朽的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表现了他的进步观点。1914年, 他在该刊上开始了他的诗作生涯。其

    中有一首《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⑦这首诗的古典喻意是如此浓厚,以至于只有具有文学修养的中国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逐鹿总是引起朝廷之战或个人最高权力之争,而博浪正是历史上一个爱国者试图谋杀一个异族皇帝的地方。周的诗采取的是隐喻手法,表达了对封建的军阀政府和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的痛恨。

    ⑧他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了许多革命书籍,了解一些激进的革命观点。他欣赏一家激进的上海报纸和非常民主的天津《大公报》。他已经很熟悉孟德斯鸠的著作并阅读了一些英文作品。

    ⑨所有这些都是他在晚上和周末进行的。由于当时没有图书馆可供借书,他不得不节吃省穿来买他需要的书籍。一次,他看见书店里有一本司马迁的《史记》,便立即用下一顿饭的钱把它买下来。回到学生宿舍后,他爱不释手,向其他学生讲述书中的一些故事,使他们也产生了兴趣。

    ⑩另一个记述表明,他广读博览了大量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同时还阅读了亚当·斯密的著作。他曾经阅读过1915年第一期的北京《新青年》。他开始为学生报刊撰写新文化、民主与科学方面的文章,并强烈要求振兴中华。

    ⑪他和他的朋友们不断地谈论着发生在中国的重大事件,从中嗅出革命的气息。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发表激昂的演说一当总统袁世凯在1915年不得不接受军事强国日本提出的赤裸裸的带有侵略性质的“二十一条”时,周在当地公园发表演说,强烈抗议这对中华民族的侮辱。接着,当袁第二年自封皇帝时,遭到了周的愤怒讽刺。

    ⑫为了掌握演讲艺术,周在自己创建的乐群会里进行练习,后来被选为南开中学辩论队的头头,这个队在与天津其他中学的辩论中成功地获得了胜利。

    ⑬1916年5月,周代表班上参加了作文竞赛。他写了一篇痛骂反动军阀政府的文章,其中列举了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事例,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进行了强有力的论辩。他在该文结束时说道:“一人之智慧有限,万民之督察綦严。其以一手欲掩天下睹,实不啻作法自毙。”他的文章获了奖,评判者在他的证书上写道:“识见高超,理境澄彻。而通篇章法,复极完整合作也。”“所读过和学过的东西,能加以理解并掌握其实质。”

    ⑭在这一年里,他克服了早期对自然科学的反感情绪,文学这门功课获得了最好的成绩,几何、数学也名列前茅。他的中文书法再次被评为最佳。

    ⑮1916年9月,袁世凯死了,军阀们便开始商讨如何进行割据的事宜。周痛惜民族的生存正断送在少数人手中,为此写了一首政治评论诗:

    “茫茫大陆起风元,举国昏沉岂足云;最是伤心秋又到,虫声爬唧不堪闻。”

    ⑯在191六年的毕业生评语中,周被举为全校文科考试第一名,甚至在理科方面成绩也名列前茅,数学成绩优秀,并在课外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他的书法也得到了表扬。他于1917年6月26日毕业,平均成绩为89.72分。

    (节选自《周恩来传》有删改)

    1. (1) 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名著笔记]中周恩来的人物整理。
    2. (2) 读完[补充阅读]《周恩来在南开》 后,完成以下周恩来的经历梳理。

      时间

      周恩来的经历

      纪事侧重点

      1913年夏末

      交友与从师

      1914年年初

      建立新社团并为之大量撰稿,广泛阅读书籍

      写作与阅读

      1915年-1916 年

      演讲抗议不平等条约,论辩痛骂反动军阀

      1917年

      文科与理科.

    3. (3) 小温尝试借助第7题的表格内容去理解[课堂笔记]中的“那些故事中的吉光片羽,不是他者的叙述,而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自己”这句话,请你参与讨论。

      小温:我很赞同课堂笔记中的这句话,在梳理周思来在南开的经历表格时,我觉得“写作与阅读”这个部分对我很有启发,周恩来跟同学创建社团通过写作与阅读启发智慧,认清现实,行成自己的认知,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这启发我,原来阅读与写作是也认清世界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人生的方向,从而开始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我觉得( )部分对我也很有启发,

    4. (4) 《周恩来在南开》一文中两处引用周恩来的诗作,小温同学质疑会不会削弱传记叙事的连贯性?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5. (5) 班级将举行“传记作品”读书会,请你结合以上小温的笔记和学习过程,为同学们作传记作品阅读策略的分享。

      要求:①方法得当,思路清晰;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