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

    一一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材料三: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我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来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

    1. (1) 据材料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
    2. (2) 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
    3.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