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

更新时间:2023-07-10 浏览次数:26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 1.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作者意在说明(    )
    A . 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B . 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 C . 中华文明起源争论激烈 D . 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
  • 2.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拜占庭帝国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如图是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上述金币可以用于佐证的历史现象是(    )

    A . 南北朝时期欧亚丝绸之路发展 B . 拜占庭帝国与北魏有官方贸易 C . 南北朝时期民间商贸往来频繁 D . 丝和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 3. (2024高一上·永安月考)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 .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 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 . 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 . 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 4.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到了明代有读书人对三纲的解释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    )
    A . 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 . 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C . 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 . 民主启蒙思想萌发
  • 5.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梅州市松口镇华侨踊跃捐资助学,当地学校不但收费低廉甚至免费,并聘请名师硕儒或留洋归来的学子做老师,出现了乡村虽偏僻但无一儿童辍学的盛况。此可知(    )
    A . 当地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 B . 科举制瓦解,有利于教育革新 C . 当地传统教育模式即将瓦解 D . 华侨家国情怀,助力教育发展
  • 6.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戊戌年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上书的本质意图是(    )
    A . 学习西方先进器物 B . 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C . 学习西方现代文明 D . 革除旧有社会陋习
  • 7. (2023高一上·期末)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8.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高中毕业会考是测定学生是否达到国家程度和标准的测试。首次出现于1788年的普鲁士,1808年拿破仑于法国确立会考制度。1932年中华民国政府面对20、30年代的社会状态提出整顿教育就是在整顿救国的基础,中国开始实行会考。这一制度(    )

    ①彰显着国家控制权    ②全民普及义务教育

    ③实现全体国民达标    ④强调国家教育标准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9.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
    A . 人类文明的冲突 B . 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 C . 古代战争的目的 D . 历史形成的残酷性
  • 10.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古希腊文化把关注的目光从遥远的宇宙转向了多变的人生,文学创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出现了田园诗、科普诗;在艺术创作上,由神庙建筑转向象征权力与财富的宫殿、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碑。据此可知,古希腊化文化(    )
    A . 具有现实主义色彩 B . 突出世俗性和大众化 C . 强调社会等级秩序 D . 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 11. (2022高二下·兴宁期中) 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人遵循“我写的东西是真实的”这样的记录人类活动的精神,他们发动了一场“知识革命”,以理性解释过去,对现象进行理解,追求历史的客观性。这反映了希腊史学注重(    )
    A . 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 B . 歌颂英雄人物业绩 C . 以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解读历史 D . 公正真实地记录历史
  • 12.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中世纪罗马教皇炮制了所谓《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宣称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把帝国西部政权“赠与”教皇。长期以来人们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利用《圣经》等文献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事件(   )
    A .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 . 动摇了信徒对上帝的信仰 C . 推动了西欧的宗教改革 D . 奠定了《圣经》的权威地位
  • 13. (2024高二下·广安月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  )
    A . 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 . 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 . 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 . 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 14.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在15-19世纪,如图中的甲乙丙丁之间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既有主动迁徙,也有被迫迁徙。四个地区中属于主动迁出的是(    )

    A . B . C . D .
  • 15. (2022高二下·兴宁期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Europe和阿拉伯Arabia)的出现,开始思考“whoare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A . 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 . 南北方民族融合的发展 C . 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 . 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
  • 16.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某地有一著名的古建筑群,因不注意保护,建筑物已遭极大损坏。当地政府决定将这一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此进行了全面翻修,并加以扩建。这种做法主要违反了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应具有的(   )
    A . 真实性原则 B . 普遍性原则 C . 突出性原则 D . 完整性原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 17.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仁”“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材料二: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纽约市是联合国所在地。联合国总部就建在曼哈顿岛中部。但纽约市即使没有联合国总部,也是一个世界的缩影。这个城市里的移民来自世界各地,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联合国了。联合国将总部设在这里真是选对了地方,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像纽约这样种族多元化。但在这里你更感觉到美国像一盘大色拉,西红柿还是西红柿,土豆还是土豆。这里,中国人在中国城里用筷子吃饭,而黑人深夜在哈林区里闲逛,法国人则聚集在曼哈顿的中上层。

    --摘编自新华网《剖析美国移民文化》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一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感觉美国像一盘大色拉”的理由?
  • 18.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欧洲被称之为“中国的欧洲”,欧洲的思想精英尤其是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字认识中国文化。16世纪下半叶,欧洲陆续出现葡萄牙人的《中国报道》等记述中国的著述,种类繁多,如《中国新地图集》《中国哲学家孔子》《中国植物》《中医津要》《中国礼仪论》等。他们还将儒家的“四书”译为西文出版,既为欧洲“汉学”的兴起打下了基础,亦促成欧洲社会“中国热”风潮出现。

    一一马建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体……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材料三: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我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来有。吾人对于向所羡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

    1. (1) 据材料二,概括16至20世纪欧洲知识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
    2. (2) 分析材料三中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
    3.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
  • 19. (2022高二下·开平期中) 如表节选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发展历程

    时间

    发展状况

    1920年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建立。学校的创建,与俄国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有

    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

    教育模式办学。

    1935年

    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

    1937-1945年

    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

    年8月离任。

    1950年

    中共中央宣告哈工大完全由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

    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

    1951年

    教育部在《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中明确了哈工大的办

    学方针和任务:“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

    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

    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全时代”。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