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由“诗分唐宋”引出一个问题:唐宋两朝的其他重要文体,比如词,是否也可以作唐宋之分呢?

    文学审美形态的演变,与孕育它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两朝是一个转折期。以中唐为界,从魏晋到盛唐一直在政治体制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门阀贵族日益衰落,而寒门庶族势力不断增强,至宋代完全取代了门阀贵族,形成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政治。经济上,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弱,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文化方面,思想领域由儒、释、道三教并行走向以儒为主兼融释、道的理学独盛。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则使知识迅速扩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今人通常将中唐之前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称为“唐型文化”,中唐发端、成于宋代的文化称为“宋型文化”。“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诗与“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诗,分别是这两种文化所开出的精神花朵。“词分唐宋”的现象也与唐宋文化转型有关,但与诗歌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唐之后,“唐型文化”的某些因子依然长期存在。比如科举考试,终唐之世不仅取士数量不多,而且多出自世家大族。作为“宋型文化”思想内核的儒学,到仁宗朝庆历前后才真正实现,理学的生成更要到北宋后期。“宋型文化”诸要素在与“唐型文化”诸要素的相持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占据了主流。

    从词的创作史来看,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们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未获主流认同。北宋后期,“宋词范式”初步生成,其构建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

    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恢复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完成了“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后期偏安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音节和雅、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源,形成了“周姜体”。南宋词坛创作以“宋词范式”为主,理论上也与此相应,前期多崇苏,后期多尊周。而“唐词范式”中的“花间体”则处于褒贬并存的境地。人们一方面奉《花间集》为“倚声填词之祖”,另一方面又批评其靡丽的风格无补于世道人心。

    (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  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分唐宋”是指产生于唐、宋的词作分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审美范式迥异。 B . 门阀制度衰落,商业经济繁荣,理学兴盛,这是文学审美形态得以演变的重要原因。 C . 柳永对宋词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影响范围小,“宋词范式”直至北宋后期才真正形成。 D . 苏轼词作在南宋前期被广泛接受,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及士人抗金复国的心态有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引用钱钟书先生关于唐诗、宋诗的观点,引出了词有无唐宋之分这一论题。 B . 文章二至五段主要从唐宋词产生的文化土壤、唐宋词创作的演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C . 文章将“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不同点进行比较,意在突出“宋型文化”的优势所在。 D . 文章在阐述“宋词范式”时,列举了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词作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察文学审美形态演变的文化土壤,可从政治经济特点、文化思想潮流、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着手。 B . 从中唐到北宋的文化转型是渐进发展的,“宋型文化”产生并不意味着“唐型文化”被其全面取代。 C . 从温庭筠、韦庄、李煜、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来看,唐宋词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宋诗的影响。 D . “花间体”和“周姜体”都追求艺术性,南宋文人对“花间体”的批评,也反映了对“周姜体”弊端的反思。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