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节选)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节选)
-
(1)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
B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从师求学的风尚
C . 位卑则足羞 , 官盛则近谀 羞:感到羞耻
D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或师焉,或不焉
B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士大夫之族
C . 其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 吾尝跂而望矣 而耻学于师
-
-
(3)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
(4)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B .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曾巩,以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C .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情。
D .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性恶论”,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教化来改变人性之“恶”。
-
-
(5)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释,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 . 《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 . 《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 . 《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
-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