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梅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 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 制名 (礼) 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 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 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相 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 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   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   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 (《庄子 · 大宗师》) 和“形如   槁木” ,“心如死灰”的“吾丧我” (《庄子 ·齐物论》) 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   而不宰” (《老子》五十章) ,和“不自见” 、“不自是” 、“不自伐” 、“不自矜”     (《老子》二十二章) ,即不自作聪明、不 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   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 以曲求全、   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     子 ·解蔽》) ,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 (曲) ,无见于信 (伸) ” (《荀子 ·天       论》) ,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 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 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 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 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 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 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  “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 以其言莫 从己出也。 ” (《主术训》) 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 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 因物之相然也。 ” (《原 道训》) 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 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 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 (《阳货》 ) 又说: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矣! ” (《卫灵公》) 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 中定要按 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 。如荀子说:  “养长时则六畜育 , 杀生时则草木 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 鳅鳝孕别之时, 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 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 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 (《荀 子 ·王制》) 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 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 ,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    ( “制天命而用之”) ,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 的尊重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 的独立人格理想 ( “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 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 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

    路途 , 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 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 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 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 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 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 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 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 见的。 B .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 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 .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 好的有为。 D .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 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最早指出了儒、 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 .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 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 .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 观发展演化而来。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 项是 ( )
      A .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 ) B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 C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 D .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论语》 )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5)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 ,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

      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