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大名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 , 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战国策·齐策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B .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C .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D .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B . 文中薛公是孟尝君。公,古代一种爵位,西周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C . “少其地”的“少”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的“少”的意思相同。 D . “齐说”的“说”为通假字,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王死后,苏秦发现可趁之机,便向薛公建议趁机要挟楚国以便得到一定的土地。 B . 起初薛公有些犹豫不决,而在苏染再次建议薛公早做决定后,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 C . 楚王闻太子“倍楚之割地”后大恐,便希望通过“益割地”让齐国兑现之前的承诺。 D . 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后,苏秦先让人在薛公前诋毁自己,又让人到楚王面前为自己邀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

      ②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5. (5) 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