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 1. (2023高三下·大名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地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它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贪图享乐、为祖母所宠爱、不热衷功名的聪明温柔的这一类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人情小说,寄托着作者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它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呼吁让研究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研究上来,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上来,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他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伟大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其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摘编自戴孝良《也谈〈红楼梦〉研究》)

    材料二:

    浅翻过新红学派刘心武大师的《揭秘红楼梦》,初阅之实令人心服口服,欲乎顶礼膜拜。我本是性情中人,易受人感染,加之大师之言,信之逾坚。而不久前,偶翻杂志,一行触目惊心的话让我恍然若失,却又豁然开朗,顿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其言是刘再复先生之慨:“遗憾的是,红学研究史对这部巨著的形而上思考,关于作者的灵魂拷问深度远远不够,‘新红学’出现,发展到末流后,无关宏旨的一事一考,一字之辩,同时伴随着琐屑、苍白的流弊,许多重大红学现象往往有意无意地被置于脑后,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红楼梦》的审美视线。”就近几年红学史的发展而言,旧红学索引派、新红学考证派等研究苦旅了几十、近百年。红学研究的每个流派对《红楼梦》的解读尽管都有自己的视角,但同时也因自己的立足点而导致偏差。

    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在《红楼梦》这株永不凋谢的“常青树”前,任何理论都会黯然失色。因为她体内流淌着不同于以往传统文学的新鲜血液,含混旷古的东方神秘主义、庞大的网状散射结构、姿态万千的人物群像,大旨谈情又超越了言情的内涵深度。这首宏大的交响曲中每一个乐章的奏响,都堪称一曲无可比拟的千古绝唱。近日校园中,似乎有一股小小的红学热,很让人欣慰与感动,但那一味追逐人物性格命运的小插曲似乎太苍白单调。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历程,或许是因为太年轻、太幼稚,知识观念太单薄肤浅,看到他们为了争辩宝黛钗等形象性格的评论而面红耳赤,看到他们将现实的世故圆滑和尖酸刻薄强压在钗黛身上,我又有一种隐隐悲痛,有些人把雪芹辛苦塑造的形象拉进21世纪的人流中,死死往他们头上戴莫名其妙地让人心慌的帽子。

    (摘编自百度文库《浅谈红楼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创作不是记录生活和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B . 新红学派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因其考证详尽准确而令人心服口服,但仍属娱乐。 C . 材料一认为,把《红楼梦》解读为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这类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 . 红学研究的每个流派对红楼梦的解读都有自己的视角,但也因自己的立足点而导致偏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作品要求的是艺术的真实,所以作家在创作时应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 B . 贾宝玉身上有纳兰容若、和珅的公子玉宝、曹雪芹本人和其他不为我们所知的人物的影子。 C . 刘再复先生的感慨是针对新红学派刘心武的索隐研究而言的,其话语令人警醒、令人反思。 D . 材料二对一味追逐人物性格命运以及把现实中人物特点强加于作品人物的做法不甚认同。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一第二段所说创作方法的一项是(   )
      A . 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 B . 从几百个商人、官吏、工人的每个人身上,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一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高尔基) C . 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就取这个模特的手,那个的脚,这个的脸,那个的肩。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在这个人的身体里,把描绘变成真实。(巴尔扎克) D . 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韦勒克)
    4. (4) 材料一中间两段多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请逐一分析其作用。
    5. (5) 学校开展《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你认为中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应注意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 2. (2023高三下·大名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如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了呢?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

    哼的啥?不知道。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孩子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也是教他做人呢。”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样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下跪何人?”

    “我……我是你儿子……”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武——”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涔涔而下。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已经去世多年了。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刘喜欢唱戏却记不住唱词,暗示他并未真正懂得父亲借戏教给他的做人的道理。 B . 洽谈业务的老总并不是看中了老刘公司的文化底蕴,而是投其所好以便签下合同。 C . 老刘回到老家后内心煎熬、夜不能寐,说明他深知公司所受损失之大,良知尚存。 D . 老刘父亲的一声“下跪何人”是明知故问,表现了他心底无私、大义灭亲的一面。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擅长语言描写,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曲唱词,还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口语,都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个性,带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B . 小说标题独具特色,以问题做题目有效设置了悬念,同时和老刘梦中父亲的问话形成呼应,揭示了唯有认清自己才能走出心灵困境的主题。 C . “冷森森的铡刀”“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这种典型的梦境描写,表现了老刘因为犯了错误而产生的惊惧之感。 D . 小说于结尾处留白,并未明写老刘将会何去何从,而是调动读者的思维力。与想象力对其进行想象和推测,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 (3) 小说两次描写戏台上“哗啦啦”的小旗子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郁达夫曾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指的是文章见微知著,小中见大。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三下·大名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王死,太子在齐。苏秦谓薛公曰:“君何不留楚太子,以市其下东国。”薛曰:“不可。我留太子,郢中立王,然则是我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苏秦曰:“不然,郢中立王,君因谓其新王曰‘与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吾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下东国必可得也。”

    苏秦谓薛公曰:“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薛公曰:“善。为之奈何?”对曰:“臣请为君之楚,使亟入下东国之地。楚得成,则君无败矣。”薛公曰:“善。”

    谓楚王曰:“齐欲奉太子而立之。臣观薛公之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楚王曰:“谨受命。”因献下东国。

    谓薛公曰:“楚之势可多割也。”薛公曰:“奈何?”“请告天子其故,使太子谒之君,以忠太子。使楚王闻之,可以益入地。”

    谓太子曰:“齐奉太子而立之,楚王请割地以留太子,齐其地。太子何不倍楚之割地而资齐,齐必奉太子。”太子曰:“善。”倍楚之割而延齐。楚王闻之恐,益割地而献之,尚恐事不成。

    谓楚王曰:“齐之所以敢多割地者,挟太子也。今已得地而求不止者,以太子权王也。故臣能去太子。太子去,齐无辞,必不倍于王也。王因驰强齐而为交,齐 , 必听王。然则是王去仇而得齐交也。”楚王大悦,曰:“请以国因。”

    谓太子曰:“夫剬楚者王也,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楚交成,太子必危矣。太子其图之。”太子曰:“谨受命。”乃约车而暮去。

    苏秦使人请薛公曰:“夫劝留太子者苏秦也,苏秦非诚以为君也,且以便楚也。苏秦恐君之知之,故多割楚以灭迹也。今劝太子者又苏秦也,而君弗知。臣窃为君疑之。”薛公大怒于苏秦。

    又使人谓楚王曰:“夫使薛公留太子者苏秦也;奉王而代立楚太子者又苏秦也;割地固约者又苏秦也;忠王而走太子者又苏秦也。今人恶苏秦于薛公,以其为齐薄而为楚厚也。愿王之知之。”楚王曰:“谨受命。”因封苏秦为武贞君。

    (《战国策·齐策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B .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C .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D . 臣闻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今君留太子者/以市下东国也/非亟得下东国者/则楚之计变/变则是君抱空质而负名于天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质,文中是做人质的意思。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B . 文中薛公是孟尝君。公,古代一种爵位,西周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 C . “少其地”的“少”与《登泰山记》“道少半,越中岭”的“少”的意思相同。 D . “齐说”的“说”为通假字,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说”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楚王死后,苏秦发现可趁之机,便向薛公建议趁机要挟楚国以便得到一定的土地。 B . 起初薛公有些犹豫不决,而在苏染再次建议薛公早做决定后,便要求苏秦前往楚国。 C . 楚王闻太子“倍楚之割地”后大恐,便希望通过“益割地”让齐国兑现之前的承诺。 D . 打发太子离开齐国后,苏秦先让人在薛公前诋毁自己,又让人到楚王面前为自己邀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不亟入下东国,则太子且倍王之割而使齐奉己。

      ②以空名市者太子也,齐未必信太子之言也,而楚功见矣。

    5. (5) 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苏秦游说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三下·大名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注】 , 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释】五两,是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起首两句将白色芦花与白色浪花联系在一起,营造出素净萧疏之感。 B . 首句中的“寒”字,不仅强调了季节特点,也渲染了离别的凄凉气氛。 C .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虚写景物,暗示离客之将行。 D . “浔阳客”表明了船的去处,“谁是”则为明知故间,此举增强了诗作韵味。
    2. (2) 本诗的“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与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送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3高三下·大名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以声摹声,构思奇特,并使用通感手法将箜篌的乐声描摹得立体可感的两句是“”。
    2. (2) 《赤壁赋》中,苏轼以“”表明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以“”强调外物和个体生命也可以长久存在。
    3. (3) 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古代诗人常用“沧海”的意象,表现宽阔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三下·大名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太行,层层叠叠的大山褶皱里,处处绽放着温暖而璀璨的民间“烟火”。这来自民间的   ①   的文化哺育着太行儿女长大,成为他们无法割舍的根脉,也向世界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

    如果说,河北张家口崇礼区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送上了真诚、晶莹的雪花,那么,张家口的蔚县,则为冬奥会开幕式送上了珍贵的民间“双花”——   ②   的窗花剪纸和火辣辣的“打树花”。

    白雪飘飘、红灯摇曳时,正是窗花盛开得最烂漫的时节。在家家户户的窗棂上朵朵盛开的五颜六色的窗花都来自民间剪纸艺人的刻刀下和蔚县人一个个踏实奋斗的日子里。与持久盛开的窗花相比,那瞬间绽放到极致的蔚县暖泉打树花,则为人们打开另一个绚烂的烟火世界。

    月夜星光下,我们抵达蔚县暖泉镇,来到打树花的地点,堡门早已被围得   ③   , 古城墙巍然矗立。“掌勺人”王德反穿着老羊皮袄,戴上用冰水浸湿的帽子、手套。先用柳木勺子迅速舀起一勺沸腾滚烫的铁水,然后用力打向城墙。瞬间,成百上千的铁水珠在冰冷的城墙上炸裂开来,绽放出朵朵金花,在城墙上、夜空中绽放,此起彼伏,接天连地,形成一条金花流动的瀑布,好一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景象!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3高三下·大名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64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位教授发表了一篇长达45页的论文,阐述醋的酿造工艺。他在文中第一次描述了一类不起眼的微生物——醋酸杆菌。醋酸杆菌对于丰富我们的餐桌来说,   ①   ——它为我们提供了醋这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酿醋的历史,可以说和酿酒一样漫长——有酒之后就有了醋。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是两个彼此连续的过程——酵母将糖类酵解为乙醇,而乙醇又被醋酸杆菌氧化为醋酸。

    早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就注意到酿造的酒如果不密封保存的话,   ②   。如果进行长时间的发酵,酸味会大大增加,成为可以调味的醋汁。

    在我国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用酒来酿造醋了。那时的醋,被称为酢,共有的酉字边,   ③   。只不过由于当时醋的酿造技术还不算成熟,一些发酵副产物让醋带有明显的臭味和苦味,因此醋又有“苦酒”之称。

    1. (1) 下列句子中的“他”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张明同学,这支笔我暂时先不还给你,因为我想留做他用。 B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C . 在异地他乡,适逢中秋佳节,更增加了旅人的思乡思亲的情怀。 D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下·天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向下”的扎根,就没有“向上”的蓬勃。

    以上材料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