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①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狄,其母国也。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谷之望时雨。”
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卒。晋国大夫闻重耳在秦,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
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壬寅 , 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
晋文公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变?”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履鞮:人名,春秋时期晋国宦官。
-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B .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C .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D . 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
-
(2)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之意,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生足下”中“再拜”意思相同。
B . 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表达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薨”。
C . 壬寅,本文采用的是干支纪日法。干支由“天干”和“地支”组成,可以纪年、月、日、时。
D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司马迁撰写,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晋文公自幼喜结贤士。十七岁时,就拥有五名贤士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武子,史称“五贤士”。
B . 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逃到秦国时,为了得到秦缪公支持,他主动请求联姻,与秦国结了秦晋之好。
C . 晋惠公去世后,晋国的大夫暗中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很多年后,重耳在秦缪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D . 晋文公之所以联合秦国攻郑,是因为他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礼相待,但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
-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祛。
②“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
-
-
(5)
秦晋结盟围郑,秦伯却又罢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及《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