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这方水土的甘甜

    唐小米

    绕宝塔,过延川,车子走在去延长县的路上。

    这是我第一次来延安。

    说来惭愧,我对延安的印象还只限于二十多年前的一枚苹果。一枚曾在陕北与关中交界处的某根枝条上摇摆过,又在绿皮火车千里迢迢的摇摆中落到我手上的苹果。

    苹果是一枚纯正的山果,个小紧实,皮子半扇青红,上面生一层麻麻的“小雀斑”。我见过山里的野果,都长成这样。山风刮得凶,能把果子的皮皴出一道道小口子。在长久与山风的对峙中,大概山果们都练就了一身好本事,把皲裂的口子,结痂成一道道、一条条褐色的山水。高山落日,秋风入怀,那些执意要长大的果实,就这样在大风中跑着跑着,成熟了。

    给我苹果的小华,那时刚从延安回来。一个月前,我们在火车站为她和她的陕北男青年送行。他们相恋多年,正要回到他的家乡——延安北部大山里的某个村庄,完成婚礼。

    回乡的路程遥远而漫长。绿皮火车把他们载到一个站,毛驴车又把他们送到另一个站。有时,只有靠双脚走才能到达下一个站台。但迎面而来的,依然是黄土堆垒,枯黄的高山连绵无尽,秋风掀起的尘沙从天而降。在这望不到头的行进中,陌生路途带来的风景一点点蜕去,周围山石坚硬,寸草难生,难得的平缓处开出几处窑洞,望过去黑乎乎的。她梦中飘着红绸的迎亲队伍呢?她的向日葵和羊群呢?生活在渤海岸边富庶小城的小华,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

    归来的小华坐在我对面,讲述着这一切。她讲起她的公公,一个苍老瘦弱的汉子,为了迎接她的到来,接连几天爬过两道沟,去背水。她讲起寡言的婆婆,从一口罐子舀出一点点水,让其他人使用。她讲起带着全乡人的捐款走出大山的丈夫,婚后到每家窑洞还礼。

    难忘的还有牵动人心的告别。当小华和丈夫准备踏上归程,几乎全村人都聚在土窑门口。

    他们手上拿着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红薯 、野枣、苹果、小米、绣花鞋垫、粗布枕套……在“春播一袋谷,秋收一瓢粮”的贫困山村,他们捧来了他们的珍宝。

    这样一种送行,不只包含着单纯的告别味道,反倒更像一种传承,像父母对两个准备离乡远走的孩子的托付、交接。好像捧出来交给两个年轻人的不是地里长出的作物,而是他们自己身上结出的果。

    小华都收下了。想必最初,他们敲锣打鼓送出全村唯一的大学生时,也像送出他们一生的果实。这样隆重的仪式感,温暖着人的心。我的朋友,在那一刻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潮水,她向着他们深深鞠躬。从此,他们就是她的亲人,山背后的村庄就是她的家乡。

    我终于来到小华的“这个”家乡。

    听同行者的议论才知道,原来他们都和我一样,把延安想成了黄土色的——黄土的坡、梁、窑洞;浑身满了黄土的羊群;被高原的黄土和日头染成黑黄的村民。但他们也和我一样,看到的不是荒凉,是繁茂的绿意。更巧的是,刚下了车,一只只延安的苹果就递到了我们手上。

    卖苹果的妇女姓雷,是延长县阿青村人。她脸庞黑红,笑起来,也像一颗熟透的果子,在树枝上灿烂。

    阿青村村支部紧邻一条敞阔的柏油路,那是连接各市县的交通主路。因此,村支部在门前盖了两排结实的木亭,既可供村民候车、闲坐,又做了集贸地。平时,村民把自家生产的瓜果蔬菜拿来,卖给路过的旅行者,赚一笔小钱。像雷大姐,遇到好时机,一天能卖四五十斤苹果,赚二百块钱左右。

    这就是如今小华代理销售的延安苹果啊。这红润饱满的苹果,水分十足,咬一口,酸甜适宜,甘美酥脆。

    同行人中有一位林果专家,他细数苹果艰难的成长过程:挖坑,栽苗,施肥,浇水,置防鼠网,埋堆,蒙膜,等到果树发芽,又要开始繁琐的刻芽、疏花、疏果、防霜冻、套袋、拉枝、环割、防雹,然后果实成熟,还有除袋、增色等几十道工序。国家的科技培训送到了贫困老区人们的身边,现在延安的果农人人都是科技能手了。我们听得目瞪口呆。

    其实在来的路上,我们已经知道,延安高海拔,高光照,高温差,无污染,极适合苹果生长。阿青村建在塬上,群山环抱,曾是延安的穷村之一。前几年来了一支科考队,他们测量后告诉村民,阿青村正处在冰雹带上。至此,村民们终于知道,为啥每年这么多雷雨冰雹,把他们辛苦一季种出的粮食和果树全毁了。但只要治住了冰雹,阿青村也能和其他村庄一样,结出同样好吃的苹果。现在的阿青村,就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修路、办电、蓄水、架防雹网,成为延安三百八十万亩苹果种植版图上的一部分。

    而今,延安的苹果让全国各地的人们品尝到了这方水土的甘甜。

    还记得二十年前送小华去延安的那天,我们拿着最大最红的苹果塞给她,希望婚礼时她能牢牢拿在手里,从此平安幸福。而此刻,在延安,我正沉浸在小华曾经期望过的画面里:长风十里,无边无际的苹果花漫过我们的身体,接着,果实在树枝上奔跑。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题目如果改为“延安的苹果”,虽然更直观形象,但不如“这方水土的甘甜”更具有抒情性,对主题更具有暗示性。 B . 小华和丈夫准备返回时,村里人给他们送来土特产和手工做的生活用品,这一场景使小华改变了对丈夫家乡的不好印象。 C . 兴建集贸地、聘请林果专家、参加科技培训、架设防雹网,都彰显出科技兴农的力度,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时代主题。 D . 文章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由一枚苹果引出的对往事的回忆,另一条是由雷姓妇女卖苹果来表现延安发生的巨大变化。
    2. (2) 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乘绿皮火车、坐毛驴车、双脚走,这些反映了二十多年前去延安山村的艰难。 B . 黄土堆垒、枯黄的高山、秋风掀起的尘沙,表现出延安山区自然环境恶劣。 C . 两个连续问句,折射出小华美好的梦想和贫困的现实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 D . 小华放声大哭,是对落后山区的强烈不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 (3) 小华送“我”的苹果和雷姓妇女卖的苹果各有怎样不同的意蕴?请简要概括。
    4. (4) 文章结尾段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