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白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我们的自然语言中,存在诸如“并且”“或者”“并非”“如果”“所有”之类的“小词”。之所以称之为“小词”,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很少有人关注它们,而且因为被认为不指称什么东西,它们常常连“名”也算不上,语法学家常常将它们与介词、助词、叹词等一道归为“虚词”;二是它们在语言学习中无足轻重。

    然而,稍加深入思考,我们又不难发现这些“小词”似乎有“大”用。所谓的“虚词”,在语法学上又叫“功能词”,它们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丰富多变,在使用频率上远大于那些实词。在日常表达或论文写作中,倘若未能正确区分“如果”“只有”“但是”等词,往往会给人留下“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的印象。这似乎已经触及了“小词”的秘密,但从哲学上看,“小词”的理论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在当代分析哲学中,这些小词被称作“逻辑词”,有关它们的理论建构和学术争论关乎我们对于人类逻辑和理性的省察和探索。

    逻辑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会掌握这些小词。人们习惯于说“语言是逻辑的载体”,但这过于笼统,一种更能切中肯綮的说法或许是:逻辑的奥秘主要是在那些小词之用法上。一个人不知道“比特”何意或者菽麦不分时,尽管这是一种认知缺陷,但并不会归为逻辑谬误。相比之下,一个人援引某一官方规则“只有通过考试者才能入围”,抗议说:“我已经通过考试结果却没能入围,这是不公平的。”其中所暴露的对“只有……才”的误解,就属于逻辑问题了。类似这样的小词之用或许属于“语法”范围的工作,但它们并非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语法知识”,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语法。逻辑学家奎因说“逻辑学沿着语法之树追求真理”,正是在此意义上使用“语法”一词的。

    跟奎因的说法相一致,当代逻辑学作为一套专门学问,基本上也体现了对于“小词”的分门别类研究:经典一阶逻辑中的命题演算专注于“如果”“并非”“并且”“或者”等句子联结词的逻辑行为研究,因此也称作“联结词的逻辑”;在此基础上,谓词演算同时关注“所有”“有的”等量词的逻辑行为,因此也被称为“量词的逻辑”;至于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等所谓“非经典逻辑”,如其名称所标明,它们所重点研究的则是另外一些小词,如模态词、时态词、道义词、认知词。

    学习逻辑课程,其宗旨正是要以系统的方式教会我们掌握这些小词的用法,进而学会如何正确且一贯地开展由小词用法所主导的诸种逻辑推理。一个人本能地“会用”这些小词,仅意味着他能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下或正常的语式句型中正确运用,但往往难以应对那些复杂和陌生语境。现代科学意义上的逻辑学,让学习者对于小词之用多了一份“语义自觉和自控”:位于“如果”“并非”“或者”等小词用法背后的正是我们普遍遵循的“肯定前件式”和“否定肯定式”等逻辑推理规则,而且这些小词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譬如,当我们承认“A且非B”后就无法进而断言“如果A那么B”或“只有B才A”。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些词之所以被称为小词,是因为它们被关注得少,并且在重要性上不如实词。 B . “并且”“或者”语法学上被称为小词,在当代分析哲学中被称作“逻辑词”。 C . 系统学习逻辑课程,以及小词使用上的逻辑推理可以达到丰富语言表达的目的。 D . 没入围者对“只有……才”的误解,与他没有“沿着语法之树追求真理”有关。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陈述观点时使用“很大程度上”“基本上”等说法,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B . 文章基于逻辑学问多藏于小词之中的现实,主要探讨了小词使用时的逻辑问题。 C . 文章第四段阐释当代逻辑学的分类和研究范畴,意在证明逻辑学学习的重要性。 D . 文章大量列举小词使用的具体现象,有助于人们思考小词用法背后的逻辑奥秘。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日常写作中,因误用小词导致“思路不清”“逻辑混乱”,也可看作是逻辑问题。 B . “非经典逻辑”,是相对于“联结词的逻辑”“量词的逻辑”等经典逻辑而言的。 C . 如果不系统地学习逻辑课程,在本能地“会用”这些小词时,就会犯逻辑性错误。 D . 依据逻辑推理,即使承认“只有A,才B”,也不能断言“如果A,就一定有B”。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