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威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相互斗争过程中,“不断借鉴、吸取、融合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文学、地理、天文、佛学、道学、儒学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华”,形成的传统医学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和疾病观。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医道、医理、医术,包含精神文化(如大医精诚、天人合一、致和尚中等核心理念)、行为文化(如维护整体、自然顺势、善治未病、平衡阴阳等行为方式)和物质文化(如器物形态、建筑环境和品牌形象等)。中医药文化传承处在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流变性。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不离宗,中医药文化传承,要坚守中医药核心价值观、认知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发挥其引领作用。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继承性传承,体现为传承者和文本的沟通,如对中医经典的研习,体现为传者和承者的互动,如对老中医、中药专家的经验传授和临床实践带教等。师古不泥古,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创新性传承,体现在对中医古籍文献研读的新理解、对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中,如屠呦呦基于《肘后备急方》,改善实验方法,成功提取抗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等;体现在师承式传承和学校教育中,是传者和承者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断互动后的一种超越;体现在承者不断推动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创新中医药的理法方药,提升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时代应用价值与活力,推动中医药的产业发展,服务人类健康。

    ——摘自《中医药文化传承战略思考》

    材料二:

    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在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人类健康贡献了古老的知识和智慧。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传统医学多趋于萎缩或被替代,唯有中医药保持着绵延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世界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念的理论内核、原创性的辨证思维以及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

    中医药学“整体观念”受到古代哲学气论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核,对当今世界复杂疾病的诊疗将产生深远影响。其一,它将人自身视为统一和完整的整体,例如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相互协调、相互为用;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功能完美自洽。其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观”深刻阐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三,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的精神情志和生理机能产生影响。其四,人的灵性与身体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四个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刻把握,即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心身和谐。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的本质概括。辨证与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前提,根据中医理论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关于疾病本质的正确诊断结论,中医学在演进的过程中发展出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方法;论治则是针对辨证已经判断出某一病证的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之后拟定针对性的治法治则,选择合适的处方,斟酌用药。目前,中医学辨证论治和西方医学辨病论治相结合的模式是研究的热点和关键。中医辨证思维讲究整体、注重变化和个体化的诊疗,根据每一位患者体质状态,所患病证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将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辨病有机结合,对治疗多因素、复杂性重大疑难疾病具有优势,能够推动中西医学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

    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奠基的思维起点。中医药萌芽之初,知识形态表现为零散、模糊的医疗经验,《黄帝内经》吸纳了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历法等多学科的成果,其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实际上,两千多年医学史演进过程中,中医药学正是凭借其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充分地与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涵的多学科进行知识互换,广泛地吸收融合各领域的发展成果,从而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如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蔚为可观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即受到了宋代主流思想理学的影响;而金属针具之所以发展成为针灸操作的主要器具,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变迁的直接因素。近代百年间,西方医学思潮大规模传入,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变革,中西医之间的论争与争鸣成为了当时医学界的核心问题,而“改良中国医学”的主张成为了近代中医发展的新趋向。沟通中西医、参合中西医、取长补短、择是而从等具体主张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几乎所有提倡改良中医的人士都主张或不反对吸收西医的长处。中医药继承了传统医学理论的精髓,同时不断融汇新知,在自身内部及其他异质医学之间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完善。

    摘自《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遵循》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医药文化是在与疾病的相互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其传承处在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中,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发展的流变性。 B . 屠呦呦改善实验方法,成功提取青蒿素,说明中医药文化传承是一种继承性传承、创新性传承、师承式传承。 C . 辨证与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前提;论治是拟定针对性的治法治则,合理用药。 D . 凭借其开放包容的品格,《黄帝内经》吸纳了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历法等多学科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医药发展的动力或生命力,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 “改良中国医学”并不是全盘接受西医的做法,对此中国医学界人士要有清醒认识。 C . 中国古代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甚至冶铁技术都可为当代中医药学科发展提供营养。 D . 广泛吸收,取长补短、择是而从等主张都体现了中医药学科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
    3. (3)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总结,中医药可缩短病毒清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中医药在“防、治、康”各个阶段一体化参加抗疫并取得显著成绩,“场场不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疫情当下该如何保持中医药的生命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