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威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岁,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川人公孙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遂;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则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时对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齐人辕固,年九十余,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儒多疾毁固者,固遂以老罢归。是时,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千余里戍转相饷。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西南夷又数反,发兵兴击,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大说之,一岁中迁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B .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C .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D .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吏民,官吏与庶民,与《鸿门宴》中“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吏民”意思相同。 B . 对策,古指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文中即为此意;今指应对的办法或策略。 C . 疾毁,疾,通“嫉”,嫉妒;毁,与《张衡传》中“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的“毁”意思不同。 D . 厚遇意思是优待。“厚”,优厚;“遇”与《赤壁赋》中“目遇之而成色”的“遇”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孙弘对策中阐述了君主施政必须讲“信”、国家治理的八项措施以及达到“和”的最高境界的重要性等内容。 B . 齐人辕固因为有文学才华被征召入京,公孙弘却对他心怀不满,辕固因而对公孙弘提出了不要歪曲儒学的批评。 C . 尽管武帝经常采纳公孙弘的观点,但在公孙弘视察西南夷事件,返京奏报的时候,他却没有同意公孙弘的意见。 D . 公孙弘曾经在皇上面前背弃与公卿大臣的约定来迎合皇帝的心意,这导致汲黯当廷指责,认为他为人狡诈不忠。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②弘每朝会,开陈其端,使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