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5月18日)
【材料二】
“我不在博物馆看展览,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一个热衷在博物馆“打卡”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的休闲时光,毋庸置疑,“逛博物馆”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仿佛是跨越千百年时光而来的先人信札,一件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得以一窥祖先们的生活图景、悲欢离合。这样的“精神盛宴”,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已不再是小众需求。虽然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中国博物馆仍然面临“成长的烦恼”。
“一个好的博物馆,应该在做好保护、研究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让身处其中的观众在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树立文化自信。”关强说。这对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无疑提出了很高要求。
调查发现,博物馆“讲故事”能力仍是短板,观众对博物馆不同方面的评价中,评分最低的三项是“互动体验手段”“高科技展示手段”和“讲解体验”。 “至今还有很多博物馆停留在展示奇珍异宝的阶段。”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好的展览,要用故事打动观众。展览的要义,不是追求最上乘的展品,而是讲好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展览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坛坛罐罐,而是展示这个区域过去人们的生活。(同材料一)
【材料三】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正在于它跳出了传统器物学和考古学的解读思路通过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方法,解读国宝背后的文明密码及其传奇故事。
与传统的展陈方式相比,观众更青睐有互动和参与感的展览。为了满足新需求,不少博物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在文物活化方面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湖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等系列活动,每场预约名额都被一抢而空……
(《人民日报》2019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