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哈尔滨月考) 文言文阅读

    帝深疾浮华之士,诏吏部尚书卢毓曰:“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毓对曰:“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进退,故真伪浑杂,虚实相蒙。”帝纳其言。诏散骑常侍刘卲作考课法。

    卲作《都官考课法》,诏下百官议。司隶校尉崔林曰:“夫万目不张,举其纲,众毛不整,振其领,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远。若大臣能任其职,式是百辟[注]则孰敢不肃,恶在考课哉!”黄门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新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且天下至大,万机至众,诚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也。是以古人称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业,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职办课,可以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实,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本纲未举而造制末程,国略不崇而考课是先,惧不足以料贤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议久之不决,事竟不行。

    臣光曰: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是故求之于毁誉,则爱憎进而善恶混淆;考之于功状,则巧诈横生而真伪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为人上者至公至明,则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无所复逃矣。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有删改)

    【百辟】:指百官。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名A不B足C以D致E异F人G而H可I以J得K常L士M常N士O畏P教Q慕R善S然T后U有V名W非X所Y当Z疾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考课,指按一定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分等,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B . 廊庙,原指宫殿和太庙,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栋梁之材,文中指后者。 C . 致,此处是取得,与《孔雀东南飞》中“何意致不厚”的“致”的意思不同。 D . 竞,争相,与《与朱元思书》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竞”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帝痛恨华而不实之士,认为名声犹如地上的画饼,只能用来招揽寻常人才,却无法识别能人异士。 B . 明帝认为不应按名声选拔人才,卢毓则认为先按名声任命官员,然后在实际工作中对其加以检验。 C . 司马光和卢毓都反对只用赞誉或毁谤的舆论来决定官员晋升和罢免,二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D . 司马光认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识别人才的根本,与依法考课相比,司马光显然更重视“人治”。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所难也。

      ②苟为不公不明,则考课之法,适足以为曲私欺罔之资也。

    5. (5) 大臣们针对《都官考课法》提出了哪些不同意见?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