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鞍山月考)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其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说到底部以提升人的素质,塑造理想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为旨归。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或者说集体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核心概念,由此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冯友兰曾说,孔子一辈子思考的问题很广泛,其中最根本最突出的就是对如何“做人”的反思,最终给出的答案,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他所设计的君子人格,孔子睿智地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和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还明确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贬责和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费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面向现实人生的伦理学说,其生命力和重要影响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哲学及文化大相径庭,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巅李等,其学说虽然也包括对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法的思考,却并不抽丝剥茧,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真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这种不仅讲究“学”,更看重“用”,不仅讲究“知”,更看重点行”的理念,也就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及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下载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或学术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值得遵循并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社会、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请编自钱念孙《君子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当代张力》)

    材料二:

    君子文化的核心届性是君子人格。什么是君子人格?"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常见的君子人格林林总总,表征为:才学,“君子博学于文”;品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人际交往,“君子和

    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雅趣,“游于艺”:等等。还可归纳为自强、惧独、宽容等若干关键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传》)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有担当。不惮前驱,百折不挠。不忘初心,始终追寻“诗与远方”,决不随波逐流、沉沦、放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没有外在的监督,没有功利的权衡,一以贯之践行君子之道。

            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魂,是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遗传密码,是血脉之根,也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这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人格,不管经历了多少血雨腥风,它依旧沉潜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不要哀叹早已“礼崩乐坏”,不必危言耸听“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种文化人格和文化精神其实源远流长、无处不在。通常说来,圣人、贤人和君子,是中国古典人格的三重境界。“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孔子慨叹,"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一些人因为与世俗生活完全同六,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过是“半人”。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或者说,不少人不过是一次性活着,只有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才可能让精神传承,才可能不朽。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君子文化与君子人格》)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人格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 B . “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孔子一辈子所思考的最根本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做人”。 C . 君子不是“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的圣人,而是普通人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D . 圣人、贤人和君子是中国古典人格的三重境界,大多数人成不了贤人,更成不了圣人,也成不了君子。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论语》中,孔子已经对“君子人格”的内涵做了充分的说明,我们今天没必要再进行新的闸发。 B . 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虽是直裁了当地面对日常应用,但也在探究建立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 C . 正是中华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使得君子文化和君子人格没有停留在理论上,而是推向了社会大众。 D . 材料二认为现代社会并不存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象,因为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埋藏着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3. (3) 下列关于君子的论述不符合“君子人格”的一项是(  )
      A .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B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D . 修己以安百姓。
    4.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5) 如果让你在班会上发言,对全班同学倡导践行君子人格,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