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遵义月考) 文言文阅读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 , 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待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制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着,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贸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戍之策。宜终兵选将务实边备。"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谁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据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剌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樊丹裴兵近寒,边郡稍整,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据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洛、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意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日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山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泰筑园棚,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拯性峭直恶吏街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置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1. (1)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拯性峭直/恶吏背刻/务敦厚/级甚候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B .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娘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怒/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C . 拯性峭直愿吏背刻/务敦厚/预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忽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D .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婉恐/而未尝不推以忠怒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俨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是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 . 徙,常作迁移和移动之意,表示官职的调动。文中的“迁”同样表示官职调动。 C . 阎罗,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审判死者生前作为、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 D . 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单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包拯为人至孝,敬爱父母。包拯考中进士后被授予官职,因父母年纪大没去赴任;得到监管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官回家赡养双亲。 B . 包换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他在端州为官不拿一块端砚回家;虽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诫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 . 包括关注民生,兴利除弊。契丹在边境集结军队,包括奉命到河北调发军粮,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贸易。 D . 包拯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权贵因私筑园林楼榭侵占恶民河.使河道堵塞引发水灾,包拯强令拆除违章建筑,同时上奏弹劾虚报田亩数骗取朝廷补助的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②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5. (5) 民间称包拯为"包青天",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