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东坡月考) 文言文阅读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 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B .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C .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D . 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藉意思是借助,“藉”与《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的“籍”字含义不同。 B . 相与意思是一起,“相与”与《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含义相同。 C . 信意思是确实,“信”与《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字含义不同。 D . 竟意思是竟然,“竟”与成语“有志者事竟成”的“竟”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很看重大臣的进谏,把忠臣与明镜类比,希望大臣们看到有不利于百姓的事情就直言规劝。 B . 魏征认为,懦弱的人、被疏远的人、贪恋禄位的人都沉默不言,应付着混日子,都是因为这些人不被信任。 C . 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每天的事情,即使再辛苦,也不可能处理得尽善尽美,因此君主须有臣子来指出过错。 D . 唐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饮食器皿一类的小事,何必苦谏。褚遂良回答,谏诤之臣必须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谏才能起到作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②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